首页 -> 2006年第8期

数学教学论的教学实践及其途径探究

作者:何 青 曾东升 刘志红




  众所周知,学数学与教数学之间存在一个区间,而想要填满这个区间,就必须认真研究数学及有关教学理论。这项研究工作在现今的高等师范教育数学专业中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来承担。另一方面,基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理念对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学论,作为体现培养数学专业教师特点的重要课程,也是最能直接反映基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重要载体,应如何应对如此挑战?本文试着对此作出粗浅探讨。
  解决数学教学论教学困境的出路是让教学论走向教学实践,即走出“书斋”,走人教学实践“田野”,它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对现象的分析、问题的把握、规律的探寻与解释。为此,我们学校主要是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观摩,模拟教学和现实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案例分析
  
  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案例讨论有助于参与者架起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准教师)亲身经历的反射中,利用具体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事件,构建问题,从多角度解释教学现象,检查对照自己对典型的教学困境的观点、偏见和态度,并在真实的课堂情境寻找并检验有关教学理论。总而言之,案例分析能够培养教师灵活的教学理解和判断能力,真真切切感受并体会教学理论和课程理念如何被运用到具体及真实的课堂中,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由于上述特征,我们可以将案例研究这种方法加到数学教学论的课堂中,以填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所断开的区间。此外,通过案例研究学生还可以很明显地体验到案例中教师的隐性知识,包括教师观念、知识结构、决策判断等,从而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实践知识。
  
  二、有专业引领的课堂观摩
  
  到中小学实地观摩课堂教学,直接体验真实的教学情境。这种实地的课堂观摩活动能大大缩短理论与真实教学生活的差距,对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孕育作用。可见,课堂观察不仅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可取方法,同时也是教学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对于课堂观摩法,我们的具体操作程序是首先和学校邻近的几所中学和几所小学约定好,安排学生定期去观摩某些数学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初三和小学六年级面临升学的压力,为尽量避免对学校影响太大,商定选择在初一和小学二、三、四年级中的班级进行课堂观摩。这种课堂观摩不同与以往的见习,以往的见习一个学期一、两次,而现在我们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观摩两节,为此,系里还特意将自习课调整好以便学生参加课堂观摩不影响正常的必修课。刚开始的两、三个星期,学生都由教学论老师陪同着去,而且由教学论老师给出专业指导及课堂观察要求,即必须做课堂观察笔记,这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对课堂情境的描述,其二是对课堂观察给出自己的反思。
  在开始的观察阶段,尽管有老师的专业引领,可这些准教师们观察到的都只是一些最粗浅的现象,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了什么内容、学生作了哪些练习等。自然,观察笔记都是类似上述的流水帐。在教学论教师及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连续观摩了几个星期,并在每一次观摩回来后及时在教学论的课堂上集体探讨有关的教学理论,再结合同步的案例分析教学。如此一、两个月之后,准教师们观察笔记的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新内容包括:上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多种呈现形式(口头的,文字的,图像的,符号的及实物的等等),教师提问时,学生是否积极,交流与合作是否成功,用上了哪些教学策略,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更可喜的是有些师范生还能站在讲课教师或听课学生的立场上,试着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和经验,发展潜在的洞察力。这说明有些人已经能就观察给出自己的反思。
  事实上,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而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这可以让准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师专业化的长期性,实践性,过程性和积累性。
  
  三、模拟教学与现实实践的交替结合
  
  模拟教学活动是让师范生模拟现实教学情境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学场景和学生都是模拟的,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及时帮助师范生消化、吸收教学论中的教育理论,同时也能成为案例分析教学的有效补充,方便师范生有机会将案例中的情节、情景延伸,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将案例延伸到另外一种情景。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师范生贴近真实的教学实践。模拟教学虽然典型、可控、逼近现实,但毕竟与真实的课堂教学有差距,而且,它所展示的问题随着具体学生,教学条件等的不同会显得不完整,不真实。为此,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真正提高还是不能脱离现实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师范生的情感、理念、知识通过与其被教者的互动、交流而被激活,从而生成特有的个体实践知识,并进一步会具有迁移性。鉴于此,模拟教学一般在有关内容的案例分析教学或课堂观摩之后,如果相应的中小学校方便的话,安排部分同学实地进行尝试性上课。
  在试点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非常欢迎案例研究和课堂观摩法的引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热情。他们认为一方面能够改善过去教学论枯燥乏味的局面,使教学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产生互动;另一方面确实能激起每个学生将所学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欲望。尽管我校还未正式将案例研究、课堂观摩法纳入到教学论的课堂教学中,但通过局部尝试及尝试后对部分同学的调查可知,他们对此抱有信心。体现为试讲,实习时不再惶恐不安,而是跃跃欲试,热情的高涨程度明显高于往届,现实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功比往届也有明显提高。当然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我们国家现有的成熟的数学教育案例较少,成系统的,覆盖各种知识点的案例库目前也很难找到,案例研究及课堂观摩法费时较多,而教学论课时有限等等。另外,到中小学校实地实践,由于时间的长期性和分散性,涉及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长期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