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适应

作者:周 梅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变革人的观念,对教师而言,这一说法尤为正确。因为课程标准的变革必然引起教法的转变,而教法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前苏联教育革新家沙·阿·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教师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学生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从与教师的‘搏斗’中掌握知识。”“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这些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要学会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只有顺应教育理念的变化,才能够找到职业生存的基础。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在21世纪必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无暇兼顾的。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学习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力。正像有的学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让我学会了学习。没有老师的‘教’,没有教科书,没有所谓的‘家庭作业’,更没有学科的考试,只有自主地面对知识海洋,这是对我学习的真正考验。”
  
  二、把死啃书本知识转变为联系生活和实际,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新课程改革是依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而引发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成人的世界毕竟不同于儿童的世界,学生实际上需要什么,在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根据世俗的需要去推断、决定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而这种推断很可能是错误的。例如,一般而言,我们总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等应该是最为重要的,计算机、外语等也是时下热门的,应该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调查,发现学生的第一需求是学会交往,第二需求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需求才是学习知识。试想,如果没有个人需求的满足,会有个性的发展吗?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前提,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形成一个能够使学生必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动态过程。
  
  三、把追求统一的教育效果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也可以称为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为了适应这种差异性就需要对每个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每个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个性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不再是已知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差别性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下面一则发生在教室的真实案例。语文课堂上,老师问:“雪溶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是春天”。老师:“不对,标准答案是水”。就是这个标准答案,让教师在拒绝学生精彩回答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折断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类似故事还有:在运动会开始的前一天,老师给孩子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其中一位第二天参加赛跑的孩子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你的意思是每天我要取得第一名必须等其他同学像兔子一样去睡觉?”老师说:“不是的,我的意思是只要像乌龟一样坚持不懈,就能取得胜利”。孩子说:“可是如果兔子不睡觉,乌龟再怎么坚持,他仍然跑不过兔子呀?”而事实正是这样。这时候,老师就再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寓言的寓意就行了,要容忍来自的学生的“不同的声音”,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启发他能够理解故事蕴涵的深层哲理。
  
  四、把单一式的选拔功能评价转变为开放式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评价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价值去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理念一发展性评价理念。就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评价大多是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认为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这样,无形中把评价变为一种甄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与此不同。它是灵活的、发展变化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已经取得的知识;评价是为学生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及策略提供依据;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不是为了确定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价,找准每个学生的“黄金支撑点”,利用评价这个“杠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协调发展。
  
  五、从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合作伙伴,与陈旧的教学模式决裂
  
  由于在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中濡染太深,浸淫太久,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是学生的领导者、监管者、监督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总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当学生当中出现了“异己思想”,或者学生的一些问题和要求超出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教师会感到“窘迫”,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己的意见遭到了藐视,于是,他们接下来不是企图说服学生“正确答案是……”就是命令学生“你应该……”,这种教学的实质其实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控制”。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孰不知,他们在要求学生听话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促成了学生被动依赖的性格和创新能力的泯灭。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仅仅是课题组的一个成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教师要能够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外出采访,一起上网寻找资料,一起为课题研究的搁浅而忧虑,一起为课题难关的攻破而喜悦,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