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思想的转变

作者:段玉敏




  一、把握三原则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前提
  
  1.把握新理念原则
  新理念是教学的灵魂。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具有的特点看,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是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致的。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课堂是为学生而开设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当今社会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当他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得知识。课堂在能力方面的目的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创造。三是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教学意图是方向,教学策略是中介,教学是途径,教学目的是归缩。教学的意图、策略和目的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之中。教学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2.把握基础性原则
  教学的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应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引导学生学习政治基础知识,掌握学习课堂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教育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3.把握民主性原则
  教学应以人为本,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潜能为本,这就要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能够自主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自由地探究未知,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
  一是设疑激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要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引起兴趣,明白道理,提高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二是比喻激发。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三是语言激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课堂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是态势激发。态势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基本理论,使学生把课堂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五是感情激发。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
  
  三、教师角色转换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基础
  
  1.教师应标举新的课程价值观
  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首先,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课改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课程的展开中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而对课程作出再度调适。既然吸纳了后现代课程思想精华的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那么,教师应标举新的课程价值观,即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2.教师要与学生共享对话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唯知主义倾向,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进而导致人性的工具化和畸型化。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予”为“教育交往”,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更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教师就要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
  
  3.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潜能
  教师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远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意义。故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诸原则。要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就情感取向而言,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出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久之,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就不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创新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多媒体教学与课堂相结合,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化为了具体,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效果。它能有效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感悟、体验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它可以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让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图文并茂,从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