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论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异同及应用
作者:陈丽香 冯 维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层开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于1960年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认识结构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设计组织者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这已被大量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其已知的材料和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Ausubel,1968)。Joyce&Weil(1986)在Ausubel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及其“先行组织者”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认为这一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呈现先行组织者;第二,提出学习任务或给予学习材料,并补充下位概念,以促进理解;第三,通过综合贯通使认知结构得到加强。借助这个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稳定和可辨别程度,为新知识提高观念上的固着点,从而达到促进知识有意义获得与保持的主要目的。这使“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提出了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lnstruction)的教育模式。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Scaffolding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Vyk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kotsky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简而言之,支架式教学是“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发展,当儿童技能提高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它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
二、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比较分析
第一,教师的作用不同。在Ausubel的组织者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起主导和控制作用;而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的,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第二,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在组织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教师提供,学生只需要接受和理解即可,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演绎的过程,虽然其中也有些许的辨别和概括性思维活动;而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要参与其中并积极地去建构,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的主要是学生的归纳思维,并且强调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自主性和深刻性。
第三,心理机制不同。Ausubel以“同化理论”解释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其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其主观条件主要是:学生本身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而支架式教学体现的心理机制是自主性,其产生的条件是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织或转化,并通过协商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第四,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同。在组织者教学中,没有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在支架式教学中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并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后还需要进行效果评价。
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虽然存在诸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首先,它们所赖以建立的学习理论基础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组织者教学是在Ausubel的接受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支架式教学则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这两种学习理论都是认知学习理论代表性的观点。其次,它们都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组织者教学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供组织者以帮助学生顺利、快速地学习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支架式教学也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上,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支架,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再次,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长处与弊端,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组织者教学具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科学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等优点,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同时也看到成人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合适的连接点(平衡点)。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正如Stone指出的,支架式教学“倾向于减少学生对成人教导的被动接受”。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但是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仍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吸取两者的精华,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1.组织者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Ausubel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技术。他认为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