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作者:杨 平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较严重,缺乏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和人气很旺的社团组织,有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方式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以为只要挂上色彩纷呈的条幅和标语,就会达到活动的效果,而活动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功能并不去思考,这样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二是建设方式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也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较明显
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若文化娱乐活动层次较低,既难以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人们对其理论性的研究、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精神文化处于核心,映射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较高层次。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容易陷入“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的误区,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虚假繁荣,缺少了精神底蕴的支持,最终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3.对网络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校园时尚。网络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的生活方式。网络在为校园文化主体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荒废了专业学习,甚至还有的学生对参加其它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二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时代以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彻底改变。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会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然而,我们对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不够,有效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
4.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高,整体发展较慢
目前,不少学校没有把文化活动纳人学校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没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学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而且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等物质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或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来操作实施。
二、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校校园文化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2.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特殊领域的文化,但离不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及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崭新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底蕴。
3.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规划意识和全员共建意识
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将其放在完成育人目标的人背景下,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规划。校园文化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学校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效果的,我们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园文化时刻渗透于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工作,互相协调,共同营造,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为。而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更是学术、思想创新的动力源泉。强化校园文化的规划意识和共建意识,必须发挥领导者的领导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员工的服务作用。
4.校园文化建设应强调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形成制度
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转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还是良好的校风形成的保证,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应该把建章立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全校学生学习生活动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以适应社会需要。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内容。制度文化建设应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学校所制定和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应当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正常秩序,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国家最新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高校办学应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5.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崭新载体,它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校园文化网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全面规划,统筹实施。要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把学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主流网站。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