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文教育的思考

作者:赵海涛 朱卫卫




  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关系人之为人的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所生活的社会里不仅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还有一种力量更为强大,但又不具有显性作用的“暗流”——文化。可以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只要是社会中的人都要接受文化的洗礼、教化。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知识的武装,又需要人文素养来完善。可以这样说,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是一个残缺的不健全的社会,缺乏人文素养的个人也算不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而只能是一个“畸形人”,是“半个人”。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一、加强人文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和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尤其是人文科学陷入了危机。当提到某个学科或某项研究课题时,最常听到的问题是“有什么用?”若以“有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那些大师们所做的学问和呕心沥血所完成的著作都经不起这么一问。因此,要想真正发展人文科学,首先要抛弃的就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超越教育上的功利化思想,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础,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和学问的功底。它更应该突出对人的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首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入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习得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德行等。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更值得重视,因为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它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思想、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因此,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对待弱者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来显得更为重要。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其次,加强人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现代人”的需要。“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是具备必要的基础文明,如自觉的环境意识、社会秩序、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等。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学校教育,就是知识、智力的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和文明的教育太少。一个人有知识有文化不一定有文明,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知识上的广博与人格上的卑劣形成强烈反差的大有人在。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本位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情感,要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要进行人格本位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注重人的发展,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培养出来的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机器人”,是“精神植物人”,因此,加强人文教育也就是注重人的精神素养的培养,这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再次,发展人文科学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的两只车轮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人文科学,两者缺一不可。当代各学科的发展更有相互交叉之势,因此这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通”也要“专”,要有深厚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功底,还要懂得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试想,受过良好科学训练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科学家如果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的哲学观点,这对科学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好兆头;而学文科的也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这对做学问来说也有好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一切有成就的科技大家或文艺大家,都是具备人文与科学两种思维,这已经被历史证实。
  
  二、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战后几十年以来,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增多,如人口的激增、生态环境的破坏、种族矛盾、能源危机、贫富差距的增大等等。可见,科学是把“双刃剑”,单纯的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人文精神来纠正科技对人性生成的扭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指.出了“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方向,为了预防工业技术方面不合理的发展引起长期不利的影响。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性质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步骤,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行动来重建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整合科学教育,给科学以人文精神的关照,使得科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物”的世界。
  重建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的人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人的本质。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我们的教育也不是塑造“单向人”,加强人文教育是促进人的体力智力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要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尊严的关注,是关于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人文教育不仅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内容为素材,而且要在其中渗透“以人为本”的观念,凡事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第三,要重视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素养类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世界优秀文化是世界文明的成果,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素质,人文教育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第四,进行新兴交叉学科的教育,如科技法学、科技哲学等等。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多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并切实贯彻执行。课程的设置要有时代气息,要选择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