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基础教育管理中的理念障碍及对策

作者:燕 成 黄 晓




  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无论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理论界正在提出许多崭新的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的身心依然处于较严峻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况。应试教育、教师中心论等观点还{B难根除,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一、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大力支持教师培训是任何一个校长都明白的道理。但实际工作中总显得措施很无力,也很难见效。如通过校本培训或外出学习等手段来提高全体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毕竟要投人人力、财力及时间,并且在工作安排上经常会和教学相矛盾。于是教师的培训对校长来说也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口号,致使许多教师无法接触新事物,新理念。很多教师在一些校长的逼迫下死守着课本,在“干不好就下岗”的声音中拼搏着。不管学生明天如何,只管今天有个好分数;不管教师心情怎样,只管学校升学又上一台阶;不管学生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只管强留住学生补了课就放心。因而任意砍掉或挪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课时间,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乃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等现象屡见不鲜。
  北京市教科院披露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对策》的调查结果。据主持这项研究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杨忠建老师介绍,该研究选取了全市的几十所中小学,对400多名学生就“我喜欢——不喜欢的老师的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数十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知识面广,有过硬的基本功,上课负责,处理问题公平,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等被学生列为喜欢的行为;而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被列为学生不喜欢的行为。正是这些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伤害,亦即师源性心理伤害。
  研究显示,教师行为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工作的特性,二是社会变革中的压力。教师工作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性、紧张性的精神劳动。加之目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很理想,社会转型、竞争激烈、上级要升学率、学生难管、收入不高、负担不轻等,导致许多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从而直接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所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还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也有一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应该尽快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和规划中。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育人理念有待提高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庞丽娟教授在她主持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包括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不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孩子,内容难度的把握);学生年龄的适应性;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应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教的度;怎样调动儿童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儿童学习和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等。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庞丽娟深切感到,目前教师需要两方面的帮助;一是帮助他们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内涵;二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教育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哪些具体要求呢?北京师大发展心理所所长申继亮认为,这既是实践性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大的理论课题,他认为教师教育必须职业化,而教育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从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中发现在纯粹的知识积累方面,美国教师不如中国教师,但美国教师有后劲。美国教师关怀的重点是孩子的自信心,而我国有2-3成以上的教师还根本不具备心理学知识。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
  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
  
  3.教师要有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的能力
  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教师最熟悉学生,教师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行为理念要不断提高
  
  我国第一个院士市长徐匡迪院士认为教师的作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他认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惟其如此,学生才能尊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他们对学生的浇灌与培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一直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
  一般来说,现实中教师比较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对提高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方面的自觉意识要差些。其实严格地说,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才有做教师的资格。唯其如此才能使“教”和“育”走进学生心里。所有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要作一个好教师,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教师要把爱学生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2.教师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正视所有学生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看到我国学生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而美国的学生恰恰相反;中国的受教育者愈来愈趋向大同而美国的受教育者则愈来愈趋向迥异。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即是每个学生由不知到知,由错到对,由少知到多知的地方。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我们的教育是要充分看重学生个人的主观信念,实行民主育人,静以致远,主动发展的真正教育;要坚决抛弃漠视学生个性,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被动发展的教育。
  
  4.教师要处处看到和肯定学生的长处,容纳并引导学生克服不足
  在一位画家的屋子里,一个人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那个人向画家请教,画家说:“这幅画叫《快乐》”。他解释道:“中间这块墨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我的这幅画时,都只能看到这块痛苦的墨渍,却不见背景里的快乐”。的确,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有很多“后进生”,而老师、同学及家长关注的往往是他们身上的“墨渍”,甚至无端地将这些“墨渍”放大、定格。其实,“后进生”身上还有其它的“闪光点”,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墨渍”而忽视了那一大块“白纸”,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就没有了快乐,没有了诗意,没有了心灵的颤动,只剩下痛苦、沮丧和无休无止的机械式劳作。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