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对语文新课标的哲学思考
作者:周艳青
又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涵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表明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领域和精神建构状况。因此,语文言语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新课标倡导“双向·互动·合作”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对“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思考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它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深刻的哲学意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得以充分实现的状态”。高中生的“类本性”指的是他们所共有的求知欲、发展倾向和价值取向等基本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这些特征得到充分及时的展现,逐渐在学生体内沉淀下来,最终形成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
“个性是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高中生由于家庭环境、个人志趣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将“类本性”纳入精神领域时,必然会有千差万别的选择,这就逐渐显露并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性而稳定下来。因此,新课标提倡“创新”、“个性化阅读”、“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普遍提高,知识和能力得到普遍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普遍建立的情况下,要极力培养、凸现自己的个性品质,寻求学生自身对知识的个性化整合于建构,培养个性化阅读感受,训练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水平。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者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学就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诚然,语文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值得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的理念,但是重中之重是以上论述的几个方面。只有用哲学的眼光、用辩证法的原理来考察这些教学理念,才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规律,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