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民主化反思

作者:彭 卓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一方面,我们看到轰轰烈烈的教改活动此起彼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另一方面,当前课堂教学的某些现实与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仍有差距,陈旧的观念依旧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现代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今天,开展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践层面上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
  
  1.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强权。师道尊严的教师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不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师生关系中,师者,即“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自然是接受道、业的对象,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自己的思想、语言等强加于人,使学生处在被压抑、控制的消极状态。
  2.教学中的教条化倾向。精心准备教案而依教案展开教学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如果把它看作是不可更改的定案,每一步骤都按照教案进行,势必会使教学成为一个刻板僵化的过程。人是活动的,课堂情境是变化的,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其中某一问题产生了兴趣,还想继续探究下去,而教师却以“教学大纲未作要求”或“完不成教学任务”为由,强行进入下一环节。
  3.过分依赖参考书标准答案的权威性。事实上,所谓的“标准答案”也许既不标准也不唯一,只不过是一人或数人之见。学生不同常规的答案,证明他们在思考,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且不必说答案标准与否,光这一份敢于质疑和突破常规的勇气,就值得赞赏。如果每一个问题都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势必会使他们养成满足于常规的解题套路,只重结果不重分析过程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4.不能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同学生受到教师关注的程度不同。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机会很不均等,有的学生被提问的机率很高,有的则几乎没有;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一样,对“好生”不正确的回答循循善诱,对“差生”不正确的答案就严厉呵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认为“差生”回答问题慢,准确程度低,怕影响教学进程。久而久之,将造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对话,严重挫伤了另一部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坐得规规矩矩,目不斜视,回答问题必须先举手并征得老师同意才能开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产生了疑问或涌现出灵感,没有机会也不敢表达,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激情和参与意识,宝贵的创造性思维还在萌芽阶段就被磨灭殆尽。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内涵及特征
  
  1.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内涵
  (1)民主,作为一种“目的”,旨在落实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向学生的心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2)民主,作为一种“方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需要、个性、差异,在师生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让教师的民主态度,通过课堂体现出来,它直接影响学生民主精神的形成。
  民主主义教育观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倡导的民主主义教育的完整内涵是,这种教育以实现他所理想的民主主义为目的,同时,这种教育本身也是民主的。他提出,民主主义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要重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坚决主张“民主的目的要求有民主的方法来实现它们”,培养有民主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受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制约,强调与学生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得以实现。
  2.民主化课堂教学特征
  (1)平等性。“平等”是民主思想的核心,它意味着每个学生在人格尊严、地位上和教师并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师生间的互动是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以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方式展开。
  (2)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是课堂教学民主的灵魂,指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具有一定的交流与合作意识,能主动参与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走向主动探究、合作发展的前台。
  (3)自由性。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说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指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学生们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探索未知世界,感受心灵自由成长的愉悦。
  (4)问题性。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潜藏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头脑中的无数个为什么会把他们推上成长的新阶梯。民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为中心,时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生活性。传统观念中的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完全被忽视,而民主化的课堂教学,将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化过程。
  
  三、实施课堂教学民主化的策略
  
  1.实施课堂教学民主化,其根本在于教师是否对教学有正确的认识。究竟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会使教师在课堂上产生不同的行为。如果教师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首位,他关注的就是如何有效地操纵学生和课堂,使其一步步走进预先设计的方案而忽略了学生本体的情感、需要和个性。相反,如果教师把学生置于关注的中心,他就不会把教学仅仅当作是知识传授的单向、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由生成的双向、动态的过程。老师关注的焦点就是,怎样利用一切课堂资源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怎样使知识的价值通过个体的成长体现出来。
  2.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参与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关键,而要达到民主的主要矛盾方面在教师。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没有说话的权力,只有接受的义务。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权意识是实现课堂民主的关键。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就是教师要从内心上真诚地接纳、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乐于亲近,愿意倾诉,以亲密的师生情感纽带,作为实现教学民主的“润滑剂”。
  3.敢于超越书本,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探究,鼓励创新。为此,教师要首先解放自己被禁锢的头脑。教师变成教材的奴隶,连自己都失去了自主性、创造力,又怎能希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话”呢?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如果不能客观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问题,特别址当学生问得过多过繁时,简单地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应付,或是粗暴地命令他们闭嘴,无疑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与质疑能力。
  4.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界限,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知识世界是间接经验的集合,远离生活世界的生动活泼,两者巨大的反差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恶心理。学生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能够有效地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因此每一位教师教学都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切入点,看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可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融合起来,看教学内容可以挖掘出哪些生活情景,要把教学从纯粹的“教师备课—授课”的自我循环模式转化为“教师一生活一学生”的互动的生活模式。
  5.改变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思考的空间。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例如,在小学课堂里,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腰要挺直,两手背后,其言行举动无不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而在国外,小学课堂完全是不同的情景。他们的设置非常随意轻松,桌子以教师为中心呈环状放置,甚至教室三面都是黑板,墙壁上没有我们常见的《学生守则》、《班级管理制度》等,而是大自然中的充满生气的花草、昆虫,还有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言或动手操作。总之,一切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如何要教师轻松地教。
  6.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在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既有所谓的“好生”,也有所谓的“差生”。但无论“好生”还是“差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如果“因人而异”,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并极大地挫伤那些本身已经笼罩在“差生”阴影下的学生的自尊心,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只有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才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互动,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与和谐。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