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
作者:杨 林
一、生涯规划的界定
早期的生涯(career)指向于一个人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因此,有人将career直接译为生计或职业生涯。后来人们看到非职业性或休闲活动的重要性,也将其并人生涯范围之内。目前大多数人更接受舒伯(Super 1976)的论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演进方面与历程,统合个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生涯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尤酬职位的综合,甚至也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1980年舒伯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并据此绘出“一生生涯彩虹图”(life_career rainbow):1.横贯一生的彩虹表示生活广度。2.纵贯上下的彩虹代表着生活空间,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将人一生中所必须扮演的角色分为九种: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不同角色的交互影响构成个人独特的生涯。某一个角色的成功,可能带动其他角色的成功,反之则可能是失败。
中岛尚正(1971)将规划描述为:(1)决定要做想出来的“某物”;(2)赋予“某物”以具体形状,确定所用的材料;(3)制定制作方法。这里所谓“某物”,指人类所要制作的一切东西。Seireg(1981)将规划看作是工程的本质,是综合思想、资源及行动,以导向有用目的的中心活动。而Simon(1981)认为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成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规划。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生涯规划以人的生涯发展为规划对象,它是以想望情形为目的(目标)的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是有益于人的终身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其特征是达到某个生涯发展目的(目标)的一种构模、分析和决策的迭代过程。
二、生涯规划的要素分析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系统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构成生涯规划的要素是:目的(目标),过程,约束。
1.目的与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将目标解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将目的解释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看来两者差别不大。然而在使用上,仍有一定的差别:目的是总的目标,而目标可称为子目的,子目的或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生涯规划的目的与目标是人为设定,它不仅使人为事物的运动有其方向,且使对事物的评价有所依据。
(1)生涯目的(目标)的层级性
生涯目标的层级性是由生涯发展本身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以A、B两层为例,A层次高于B层次一阶,B层的目的则是A层的子目的或称目标。A层目的的实现依赖于B层目的的支持,B层目的的制定以A层目的为指南。同理,最高层次的目的则为生涯规划的总目的,下面层次都可称为为实现总目的而设置的层次不同的规划目标。
坎坡尔将生涯规划以时间为距分为五类,正体现了生涯规划的层级性:
*长期规划:这是个人所希望达到的人生理想及拥有的生活形态。
*中期规划:为今后五年左右而定,它包括个人必须接受的训练或教育,或前程的下一步。
*短程规划:大约是一个月至一年之内的计划,它最好是切实可靠,且十分具体。如修习某一外语、技术等。
*迷你规划:大约是一天至一个月内的计划。如:念完某一课外书。
*即时规划:这是十五分钟至一小时内的计划。如预习或复习某一章节之内容。
规划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多种规划类型,可以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个人生涯发展阶段来划分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规划,一定要注意目标上下的连贯性,且不管目标层级多寡,都是以目的为指南与评价依据。
(2)生涯目的(目标)的可行性
生涯规划目的(目标)的制定必须与个体自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相匹配,否则再好的目的(目标)也是空中楼阁,正如豪尔(Hall,1962)所言:“选择‘正确’的目标要比选择‘正确’的系统重要得多。选定:错误’的目标就是错误地解决问题,而选定‘错误’的系统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非最优的系统。”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个人努力后能达到的目的(目标);二是社会许可范围内可实现的目的(目标)。
(3)生涯目的(目标)的灵活性
灵活,即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各层级目标要具有弹性,具有变通的余地,以顺应变化中的社会或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此时此地的协调并不意味着彼时彼地的适当,“一个合适的目标总是在该系统的生命周期内适时调整、不断修缮的。”当然,灵活性并不是指目标的随意变动,更不意味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过程
生涯规划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过程。它并非简单地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根据已确定的目的(目标)对个体的生涯发展进行新的构想,以形成方案、计划。“过程不只是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些状态的过渡。整个过渡的过程涉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决策四个环节的多次循环,直到给出符合需要的结果。”
(1)方案的可操作性
“方案”是生涯规划过程运行中的某一相对静止的状态,当此方案经过再综合、再分析、再评价、再决策时另一相对的改进方案会再次形成。但不管是什么方案,其必然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目的(目标)是强调“做什么”,“过程”所确定的方案则强调“怎么做”,并将其细划为小的步骤,以便规划者实施。因此,生涯规划者应进行“知己知彼”的资料综合与分析,要考虑到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充分认识到方案顺利执行的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反复地评价与决策,最终为目标的实现规划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2)过程的开放性
规划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在方案形成前,规划者要不断地从外界收集资料,综合、分析、评价与决策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方案已经形成,也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结束,由于规划者自身及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也要根据规划者内部与外部的约束不断调整自己。可以说,某一“过程”的时间跨度起始于规划的最初构思,终止于规划目的(目标)的实现。
(3)过程的灵活性
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灵活性。开放性意味着规划本身需要根据个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个人与环境任何一方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规划的改变甚至中断。这种中断不单会导致规划目标无法完成,也会打击规划者的积极性。因此,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以便能灵活地变通。
3.约束
“设计活动的结果是与诸种环境因素和与设计问题本身‘折衷,的结果,是规划者与内外约束条件既抗争又妥协的结果”。约束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手段的选择有其范围的限定,由于约束的存在,最优的手段是指最适合的手段,选择的依据是手段与目的的匹配程度。
内部条件包括规划者的生理与心理,它们是生涯规划制定的依据之一。例如初中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判断事物往往感情用事,情绪偏激,憧憬未来但意志薄弱。而高中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对生涯规划的制定有着约束。而规划者外部约束可来自于家庭,也可来自于社会。父母的期望、家庭的情况,社会的发展与对人的需求等等都会在规划者的考虑之列。正由于约束的存在,对于生涯规划的制定,任何人都不可越俎代庖。
约束是目标形成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必然受“约束”的限制,同样,它也是过程发展的动力,任何方案都是在“约束”的条件下形成的,而过程的动态发展也是由于“约束”的变动。
生涯规划包含着目的(目标)、过程与约束三个要素,还需要结合规划者的理想、理性、能力与热情,才能构成真正符合个体生涯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生涯规划。
(责任编辑 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