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论“校本”情境下的学校文化重建

作者:杨超有




  一、校本与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但具有组织的一般特性,而且又具有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特殊性。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学校文化的特殊性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所以学校文化的塑造必须关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师生的日常行为。
  我们认为“校本”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的建设,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形成。
  第二,“在学校中”。意指学校问题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所以,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它不能靠简单移植行政手段,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第三,“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把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当事人,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因而拥有真正的发言权;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把校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命运有机联系起来,要相信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规划学校,发展学校。实践证明,必须充分地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本”情境下的师生行为是最为真实的行为,在校本情境下建构起来的学校文化才是最符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坚持校本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原则和前提。
  
  二、校本情境下的学校文化重建
  
  学校文化的行为主体应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相应形成了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但三者并不是独立的、可分割的,而是一个复合体,正如“教学”中“教”与“学”一样,没有“教”也就无所谓“学”。学校文化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学生文化”的存在,“教师文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等学校文化中,我们认为,教师文化应是主导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起点和终点,管理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学校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又起到调节的作用。在校本情境下,师生行为方式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管理人员行为的改变,教师行为的改变,学生行为的改变。三者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校文化的重建。
  1.管理人员行为的改变——提倡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是相对于外控管理而言的。外控管理表现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控制过多,社会对学校干预过多,学校不能自主发展,自主办学。校本管理则是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教育观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和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校本管理主张学校及社区应被给予更大的权力去管理学校各种事务,同时在校本管理中也应注重权力的下放、授权等。课程改革是校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在校本课程管理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核心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需要一个民主、开放、利于沟通、融洽的教育氛围,因而只有在校本管理中校本课程开发才能顺利进行。当然校本管理并不否定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指导作用,国际实践经验表明,非集中化管理模式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在我们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当前校长及教师对教育改革充满热情,也充满信心,但往往由于外控管理过多,无法开展工作。比如,目前中小学基本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连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去听课、学习都难以开展,学校只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开展。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感受。在他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当中,荣誉证书装满了两大抽屉,但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以前虽然教师待遇不如现在,教学条件也不如现在,但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镇与镇之间,经常开展教学比赛,现在教育改革了反而使教师积极性下降了,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和教师缺乏自主权。不可否认,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出现断层现象,我们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把国家教育改革精神校本化,教育管理校本化,提倡校本管理。
  2.教师行为的改变——开展校本研究
  (1)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使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记录,在他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通过教育叙事这种方式,教师不断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增强。具体而言,教师将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来认识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教师将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2)现场研究。现场研究较好地体现出研究的一致性。当教师在观察、思考并试图理解他所参与的教育活动时,就是开始了现场研究。
  (3)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产生于社会活动领域,它对于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也就可以说是一种行动研究。所以谈行动研究其实是在行动中进行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计划……
  (4)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研究的最好的表现形式。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从五个不同角度去剖析课程定义,认为存在五种不同层面的课程: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的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即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curriculum),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在集权课程管理模式下,无疑把教师排除在外,是“防教师”的课程,教师只是简单的课程消费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开发,这无疑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新要求,从而也实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
  3.学生行为的改变——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对学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改革。目前我们亟需改变学生过多的接受学习的状况,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必须提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乐学、好学,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其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探究是人的生存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探究是人天生的本能,自从人一出生,就在不断地探究,即使离开学校以后,也在不断探究。学校教育的产生使我们获得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的获得都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演,因而学校教育更应重视人类所具有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真正属于儿童的知识,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而要发生建构,儿童必须通过探究,亲身经历,获得深层理解。
  (3)探究性学习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再强调要尊重学生人格,国家许多重要文件都把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灌输教学不择手段迫使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没有人格可言,学生学习无兴趣,学习简直是件苦差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主体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必须提倡探究性学习。
  (责任编辑 付一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