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改变学生厌学体育课的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杜香当




  不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体育学科不具有诱人的魅力吗?是学生天生不爱学习吗?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教学规律所造成的。21世纪在呼唤人才的同时,也呼唤着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身体素质。
  
  一、加强导入教学的设计
  
  1.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新课与旧课的知识前后相关,是不断扩充和深化的,所以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已学过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使之在“温故”的基础上而“知新”。例如,在教授“鱼跃前滚翻”新课时,可采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同学们,技巧中的前滚翻动作我们已经学过了,而且大家做得也好,今天我们所学的新动作,就是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产生跃起来做前滚翻的好奇心理,从而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2.由悬念导入新课
  勤于思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上课开始,教师就应围绕课上内容设“障”设“疑”,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教师在教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上手发飘球时,可向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正面上手发球技术,它有两种方法,另一种是我们在击球过程中,手有一段直线加速用力,而且突停,这样会产生什么效果?请同学们思考。”此时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这样,教师在讲了正面上手发球动作要领后,为讲解学生亟待了解的正面上手发飘球埋下了伏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中来。
  
  3.由猜谜导入新课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说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出谜底,并从中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求知境界。例如,在教学“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就可用猜谜语导语:“现在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快,猜得准。一跨大步接球牢,二跨小步用力跳,三要翻腕托球高举球,四要指腕柔和用力巧,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动作?”有的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学生说:“是三步上篮!”“猜对了!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动作。”用这种猜谜方法导入新课,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
  
  4.由抒情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的感情,可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抒情性导语,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然后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如在教练排球传球动作之前,可用下面一段话:“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女排刻苦锻炼,为国争光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排球的传球技术。”这种抒情导语对学生有很大感染力,在上新课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由问答导入新课
  进行授课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原地推铅球”的出手角度内容时,可采用问答式导语:“推铅球的出手角度多大为最好?”有的同学回答:“45度角为最好。”老师说:“我说小于45度为最好,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较巧妙地导入新课。
  
  6.由挂图导入新课
  教学挂图是体育课中直观教具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的静态空间姿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对新课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如教“跳山羊”课时,许多学生第二腾空不好,多数是因低头身体前倾,推手用力不够所致,学生自己感觉不到,教师也难以模仿。此时运用挂图,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说明,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一点就通,有利于新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新课的导入,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采取如说书人的开讲、演戏前的序幕那样,既要有趣味性、知识性,又要富于形象性、概括性,给学生以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想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发现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发条”,发现教学就难以展开。然而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在铅球技术教学中,教师纠正学生出手角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物理课中学过的抛物线与角度的关系,讨论铅球的出手最佳角度。可让学生画出铅球的运行轨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操作,激发他们从有关的体验中发现问题。也许起初学生的认识大都是片面的或者是不连贯的,这时教师就应帮助他们从七零八落的体验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2.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
  在发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讨论,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假定的说明和解答。当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动作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先应通俗地讲解推铅球的力学原理,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让他们用在物理课上学到的力学知识分析,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有的建议在投掷线前加上一根1.60米的高横杆,要求从杆上过球等。假设一旦建立,即成为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与形式。
  
  3.对假设进行验证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就是把那种主观不确切的假设,上升到客观的比较确切的理性的高度,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多种因果关系。加横杆后,要求从杆上过球,这样因加大了出手角度,落地的距离较前远了。我将投掷成绩前后对比:男生平均提高1.65米,女生平均提高1.40米,同时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愿望普遍较高,原先学习时难以纠正的错误动作一下解决了。这样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也很快,一两节课学生便基本上都能掌握正确的技术。教师在这时如果进行适当的提问,显示出分析综合的着眼点,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4.作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在发现教学过程的最后,要对所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出符合科学的结论。所谓“科学的结论”并不是完全离开教科书而建立的科学结论,主要的还是作出符合教科书的结论,或者符合科学上已作出的结论。正如课后学生对我讲的,推铅球时,要抬头挺胸,两腿爆发式地蹬伸,积极送髋转体,增大出手角度等,实际上这些体验也符合教科书的结论。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
  
  5.要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作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后,只是第一步,发现教学法不仅如此,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如在教铅球时,有的学生将单手投掷实心球技术转移到投掷铅球上来,结果不仅缩短了掌握基本技术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增大出手速度,提高运动成绩。实际上,良好的投掷实心球技术反过来对投铅球动作中的上下肢协调用力及对控制投掷臂良好的出手角度能起到“促进作用”,充实和完善其内涵,转化为能力。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反复应用。
  
  三、在教学中调节心理负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如通过引导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注意力、自制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体育课,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要少而精,生动有趣;场地布置要整齐美观,井井有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善于调动情绪,使学生跃跃欲试。
  
  3.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学程序、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适当安排一些活动性游戏以及竞赛性和对抗性的练习等,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
  
  4.要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当有的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所教
  项目的技术动作时,可及时让他们从事其他项目的练习或提高该项目的难度。对掌握较差的学生则要求不应过高,而要着重加强辅导和帮助。
  
  5.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器械的高度要因人而异。难度较大,有危险的动作要做好保护工作,并在课前做好骨干的培养,第一个练习应让掌握动作较好的骨干先做,力争顺利完成,以便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感和做好练习的信心。
  
  6.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热情,要关心学生的健康,要重视身教,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从心里边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在一节体育课教学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注意使学生的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有机结合。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加强观察与指导,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每一个可能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并因势利导,积极教育,使体育课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