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方法探究
作者:石 颖
一、从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巧妙导入,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初中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造成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最关心的“神舟六号”,出示宇航员的食谱。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然后引导学生:我们的毛发、皮肤,吃的鱼、肉、蛋、水果等,哪些食物中有蛋白质?哪些油脂多?哪些是无机盐?这些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通过对这些熟悉的物质的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前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些金属材料,如铁钉、铜线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用手弯一弯,在直观上感受这些金属的一些性质,并让学生积极发言,举出生活中其他金属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在以前章节的学习中关于一些金属的实验,如铁、铝的燃烧等。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旧课,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体验导入了新课。
初中化学教学导入新课的过程不可或缺,教师应尽量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诱发学习情感,提高主动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要贴近生活,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而学生的认知都会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和自身已有的知识体验发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处处强调从生活中讲起,同时又特别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就是明显的例证。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课前让学生到市场上调查一些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情况。有的教师准备了一包食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其中所含的碘元素情况进行直观了解,然后发问:“为什么食盐里面要包含碘元素呢?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益处呢?”这样,由于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去探究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这样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气体从汽水中冒出的情况,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在讲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让学生举出生活实际中发生变化的实例,针对这些生活实例来说明概念。在讲授分子的概念时,由于分子是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实际的物体出发,拿出一支粉笔,提问:“粉笔可以无限切割下去吗?分割到最后是什么?”最后说明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中有一种叫分子。
三、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观察,进行课外探究
化学与自然、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要学好化学,只靠课堂中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实践中观察探究,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长期稳定的兴趣。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空气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巧妙设置问题:“为什么有的时候天空是灰蒙蒙的呢?空气里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究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了金属的一些性质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实践,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金属的现象。为什么有的金属容易生锈?而有的金属不生锈?如何防止金属生锈?学生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如果已知知识不能够解释,就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又如,有的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走进厨房,观察厨房中的各种食物,比如食盐、醋酸、白砂糖、纯碱等。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这些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