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英语课堂教学中交际性任务的设计

作者:闫素萍




  近年来,外语教学改革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和现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其中任务型学习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任务型外语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Prabhu(1987)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来的,他把任务看作是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完成任务的方式习得语言。与传统教法不同,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学习者学什么、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单纯的语言知识灌输;重视语言习得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的机械操练;倾向于学习者创新、应变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不将教材内容的讲授作为惟一的目标。如何针对中学英语学习者特点有效设计和实践任务型活动,帮助他们感悟和灵活运用语言,便成为本文围绕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计或评价一项学习任务首先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信息差原则、互动性原则、应用性原则。笔者设计了一套包括教学目的、操作步骤和设计理据在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旨在抛砖引玉。
  
  一、任务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考虑任务适用的场合,然后在课堂中“设置情景”。例如:给初二、三年级生设计口语活动时,考虑到教材中已学过描述和谈论天气的简短或长对话,不妨可以把“天气对话活动”(weather conversation)转换成“天气预报”(weather forecasts)方式,参照下例:
  Task One(任务一):
  Cues(线索提示):10°Cheavy raingale force winds
  Here is the outlook for tomorrow:___________.
  Likely response:The forecast says it'll be quite cool and it's going to rain heavily.And it's going to be extremely windy.So it sounds like a day to stay at home and do some reading.
  Task Two(任务二):Write a description of the weather this morning when you left home,and thesame time yesterday.
  以上两例近似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交际需求(communicative needs)。
  
  二、任务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
  
  设计活动时还应考虑有无“信息差”。Pica(1993)指出:信息差任务可以促进真实的语言交际,加快语言习得的进程。广义信息差是指交流双方因各自掌握信息不同而产生的差距,包括语言信息差和语用信息差。人们通过交际,缩小或填补信息差距,从而达到一定的信息平衡,实现交际目的。因旧的差距被填补后新的差距又会产生,所以交际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信息差链。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信息差活动要求学习者必须在一起协商切磋意义,而传统语言课堂是缺乏这部分生动内容的。如例(1):学习句型“I wonder if…”时,教师向学生发问“I wonder if you are junior school students.”从交际教学看,这种明知故问缺乏“信息差距”。由于明知故问不具有交际的真实性和信息差,是“假交际”,属于机械性的低级操练。再看例(2):
  Example(示范):
  A:Er,excuse me…
  B:Yes?
  A:I wonder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dictionary——I'm doing my homework.
  B:I'd like to say yes,but I’m using it myself.Perhaps later.
  A:Oh,I See,never mind.Thanks anyway.
  Direction(指令):
  Build conversations like this from the promptsbelow,using the similarexpressions presented bove.
  correct the spelling in a letter for;type an application form forme;give me a lift home
  例(2)表面看是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交际操练,它在语言打基础阶段有时是非常必要的,是进行真正意义交际活动的过渡。根据Littlewood(1983)观点,交际操练不是交际活动,而是“前交际活动”(pre-commumcative activities),它只是训练交际的“部分技能”,为进入“全技能”交际活动做准备。交际活动内在要求利用已知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使用(improvisation & creation),而不是做词语替换练习(word replacement)或背诵课堂会话(dialogue memorization)。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此类活动最为常见,而仅仅进行“前交际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向交际活动过渡,这样就必须增加信息差。为了便于操作,笔者设计了一项就学习巩固“I wonder if…”句型的任务,请参照下例(3):
  Discussion(指令):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your ideas before you start your writing.
  Task One:
  You have a rich uncle.You want him to lend you some money so that you can buy anew car.He knows you crashed the old one.Write him a letter asking him to lend you the money.Give reasons.
  上面提到的是语言信息差。而我们要成功交际,还需考虑语用原则,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什么话。换言之,如何才能做到说话符合社会规范?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习得,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找到语用和文化的切入点。比如:向他人说“不”或拒绝对方邀请时,我们可安排角色扮演(role-playing)任务。如下例(4):
  Student A:
  You like going for a picnic.Suggest to your partner that you go outings this weekend.
  Try to persuade himher to go where you prefer.
  Student B:
  You don't like going for a picnic.You prefer shopping or having a sightseeing tour around the city.Try to persuade your partner to go where you prefer.
  
  三、任务的互动性与合作性(interaction & cooperati
  on)
  
  Krashen(1981)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足够量的输入、有意识性是习得语言的关键。Skehan(1996)从语言的复杂性、认知的复杂性、交际的紧张度三方面来划分任务的难度。笔者也主张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连续的梯度,融合听、说、读、写于一体,由简单到复杂,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的“任务环”。教师在任务前、中、后都应引导学生去选择、注意、使用输入材料,为他们提供理解、消化、吸收、运用语言的机会。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笔者曾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一同观摩了几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况,发现教师发问的随意性很大。我们认为,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是一个互动过程。提问看似简单,实际贯穿了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技巧。提问无的放矢会因违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规律而使教学环节受到破坏。要实现课程间的衔接,教师就应利用信息差,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还有:一问一答多,学生独立思考少。因此要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或多项交流。在提出讨论性问题时鼓励学生用语段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简短地回答。如有难度时,可将分析综合性问题分解成相关联的几步导入,可采取一对多,或多对一的互动方式参与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难易度各异的任务供选择回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深有浅,分析角度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倡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得到肯定。
  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活的语言”应在“用中习得”。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型教学提供出目标语有效输入和输出的广阔平台。然而,决定交际教学法是否有效以及收效之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本文结合实例着重探讨了任务的内涵和特点,并强调指出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