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作者:李 达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思想政治课中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内容比较复杂,仅靠学生死记硬背其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而且遗忘率相当高。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的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国体、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活与消费、生产与经营、收入与分配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思想政治课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对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其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道德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包括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凝炼”,这种“凝炼”来源于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为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用解剖“麻雀”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对某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现象可引导学生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进而引导学生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初三思想政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思想政治课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如在讲解“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方面综合分析思考。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可联系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思维强度和广度在“比较”中得到升华。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思想政治课试题或与思想政治课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通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选择专题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作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