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谨防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作者:郝慧芬 潘德昌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
1.教师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钟启泉教授在《学科教学论基础》中提出,“媒体在教学中最普遍的作用就是协助教师教学”。明确指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工具性和辅助地位,运用多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效果。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育领域出现了以新的知识观、学生观、评价观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为关键的新型的历史课程目标。然而有些历史教师在设计和使用多媒体时,却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历史教学本身的人文教育功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多媒体制作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对多媒体在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历史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运用了电脑就是运用了多媒体,简单机械地把教案打入Word中,然后直接用电脑演示,这样“多媒体”就变成了“电子版教案”。另外一些历史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非常注重课件的美观大方,却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笔者曾经见过一位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用了大量的卡通图片,色彩华丽,不时伴有很怪异的声音。在课件中使用幽默的声音,本来无可厚非,在学生感到有些疲倦时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精神的作用,但是过多地使用这些声音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影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盲目追求表面的东西。还有些历史教师,从各网站找到了相关的图片、音像、文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由于资料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所以舍不得删除,一股脑儿地运用到自己的课件中,结果使课件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主次和重点。事实上,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选择不容易讲清楚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则完全没有必要应用多媒体。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文字编排过长、过密,字体过小,图像模糊不清等不足。
3.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1)因循守旧,不求创新与突破
大多数历史教师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扎实,但对于教育技术没有研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操作水平十分有限,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选用已有的课件。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多数商品课件都是由专业人士、专家学者在研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其制作精美,信息丰富,对于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一些历史教师在使用时直接搬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自身水平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所处地理位置的区别,课时安排的前后都制约着教师对于课件的使用程度,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对于已有的课件进行调整,使课堂不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但是一旦课件形成,则反复使用,从不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素质的不同和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进行调整。
(2)师生丧失主体性,沦为机器的“奴隶”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习事物及其特性,使外在的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这种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的教学关系已经转变为“教师——教材——多媒体——学生”的教学关系。从哲学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作为双主体存在的,多媒体课件作为客体,其存在是为主体服务的。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忙于对计算机的操作,而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传统教学中那种与学生感情沟通的目光交流被电脑和大屏幕所取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语言和身体语言也被电脑所占据。学生在课堂上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屏幕,关注文本和图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变成了人机之间的发送与接收。历史本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学科,在这种冷冰冰的缺乏交流的环境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电子产品的“一言堂”,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3)矫枉过正,抛弃传统教育的精华
在提倡现代信息教育时,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现代教育就是要抛弃所有传统教育的东西。诚然,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其精华部分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比如,多媒体中声光电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但是对于历史背景的分析和历史规律的探索,仍然离不开教师鞭辟入里的剖析。逻辑清晰的分析更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现象本质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多地追求多媒体声像效果而忽视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必然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
二、几点建议
1.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方面的发展,将这些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教学课件,但是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接收”式教学,重视对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创新、求知欲的培养,使课件的使用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起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课件的使用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2.课件的使用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媒体归根到底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该树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学习差异考虑进去,多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参与,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课堂的真正参与者。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对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能力,依据选择最优化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教学目标、设备条件确定教学模式和类型。
3.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变化、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修改自己的课件内容,经常加入一些与社会时事相关的内容。比如教师讲到抗美援朝时,可以加入“六方会谈”。教师应该尽量摆脱机器的束缚,对于需要学生仔细观看、认真揣摩的文本、图片,不妨给与适当的停顿,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运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辅助传递信息,运用手势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的运用最终要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适当组织一些讨论,让学生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想。
4.教师应该注意对知识的整合。上课前,教师除了通过多方面进行声音、图像、文字等教学相关信息的收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非重点的信息,教师可以放到局域网上,利于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针对传统教学无法扩充,缺乏交互性、共享性、通用性等局限,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发送到局域网上,以克服由于课堂容量大,一些学生不得要领的弊端。同时可以在局域网中建立一个交互平台,如BBS,E-mail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论自由的场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比如,在讲述世界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提出问题: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试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学生通过畅所欲言的争论,不仅能够提高其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升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发布电子习题库,以便于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程度的测验。在局域网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页面、层次、知识点、交互等的设计,一定要结构清晰,界面连贯,使学生能够高效、快捷地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文贵.从弹性课程的角度反思MCAI模式.教育探索,2003(10).
[2] 柯速约.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2(6).
[3]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历史教学,2003(9).
[4] 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