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学校心理教育模式探讨

作者:苏英姿




  从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社会的需要决定着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发展对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学校心理教育建设。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同时,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了较大心理压力,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困难学生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原因,也使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压力,应付未来社会难以预料的新问题和生活事件。
  
  一、学校心理教育机构的建设
  
  依据我国国情,建立学校心理教育服务机构,应着眼于三个层次立体网络机构建设:一级网络是校级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编制,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咨询室的工作计划应纳入全校工作计划之中。主要任务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通过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二级网络是由各班班主任组成,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班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并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是由心理素质高、责任感强的学生干部组成班级学生的心理自助组织,主要工作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向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二、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专业人员缺乏。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以每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来推算,全国2亿中学生共需要40000名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从质的角度来看,我国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者许多是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如政治科教师从事心理教育的就比较普遍,这些教师大多数未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我国现有的心理学系科毕业生有限,难以满足学校心理教育的实际需要。因而选派具有教学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使教师具有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上岗,并对其从事心理教育的资格进行认可,同时赋予上岗教师一定的权力。面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以在职培训最终过渡到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工作者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应及早规划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辅导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争取实现我国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从学校来说,应力争做好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工作。
  
  三、心理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心理健康标准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①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如正确健康观念教育、发展规律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健康,正确认识成长期出现的种种生理、心理现象。②良好心理素质教育。如良好智能发展教育,使学生了解智能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联合国“21世纪人类智能计划”指出:“必须用情商(EQ)来教育人类,发挥自身情感意志潜能,创造新世纪人类生活心灵家园。”要让学生认识EQ的重要性和训练EQ的方法;开展健康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稳定的人格,以及适应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教育等,使学生端正自我意识,具有健康情绪、坚强意志品质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应急的能力。③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如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模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健康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种模式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实际训练不够;第二种模式对诊治个体心理疾病具有极好的作用,但它不够经济、方便,显得被动和不及时;第三种模式是一种新的提法,心理健康能力是指运用心理健康的科学理念,自我把握内容和方法,调节认识,实现自我控制的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是个体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处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的能力。三种模式各有千秋,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中采用第三种模式较为理想,它能让学生相信个体是可以随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使学生感到他们可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心理教育的实施
  
  1.加强心理教育的活动课程建设
  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一个特色,就是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形式,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通过讲座、活动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针对我国学生多、心理教育教师少的特点,许多普遍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讲座、活动课程来解决,可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率。例如学习方法的辅导,考试焦虑的预防,均可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辅导。通过探索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新生入学后可采用韦氏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EPQ、MMPI、SCL-90、16PF等量表进行智力、人格方面的测试,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使领导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能掌握班级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因材施教。每年还应进行复查,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3.开展心理咨询,将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是有效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个别咨询可帮助个体认识自我,重构自我,完善自我。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咨询信箱,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则提供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学生可借助团体本身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团体生活经验。团体咨询更有利于协助学生实现各种发展目标,如学会交朋友,学会表达感情,建立自信,形成某种新行为。在欧美,团体咨询得到大力提倡,有关专家认为,团体咨询比传统的个别咨询更有成效。二者结合,更加相益得彰。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里,接触学生机会最多,最了解学生、直接管理学生的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在班主任中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班主任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时能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同时开展丰富、健康向上的兴趣活动,如绘画、书法、球类、田径、音乐、摄影、礼仪等,进行各种学术交流如各专业知识讲座、智力竞赛等,使学生在健康向上,轻松愉快,互相理解的环境中深化自我认识,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力,真正健康成长。
  
  5.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
  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标准,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性。单纯由学校承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当今时代,理应有所变化。因此,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在提高专业辅导质量的同时积极调动非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当代西方各国广泛推行的新策略。在欧美,为了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大多数学校在校内外都建立了心理辅导网络,即在校内建立了辅导主任、辅导教师、社会工作者、一般教师和学生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在校外则建立了由学校专业辅导主任、校外辅导人员、警察、社区官员以及家长组成的辅导网,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建立校内外心理辅导一体化网络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方建文等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2] 王仕桥.EQ训练教程.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3] 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1999(3).
  [4] 张铃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