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解读泰德的外语教学法理论热点

作者:郑晓云




  一、引言
  
  实践促进理论,理论反之指导实践。随着外语教学提供着不尽的实践范例,外语教学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泰德·罗杰斯根据对以往教学法的总结,指明今后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将集中于若干方面。他的题为《新千年的教学法》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4月刊的English Teaching Forum(《英语教学论坛》)。对比这些理论和中国教学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理论在中国不乏实践者。这种世界大同的感觉使我们认为,有必要让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者们了解这些理论发展,让这些理论为中国未来的外语教学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解读泰德的外语教学法十大理论热点
  
  按照语言学家Jack C.Richard的定义,教学法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设计和实施步骤。这种定义更接近我们所理解的方法论,所以泰德所讨论的教学法热点也就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诸如交际法这样的具体教学实验技法了,而是从教学法所牵扯的不同要素去重新审视教学法。泰德指明在新千年里,外语教学的教学法将关注如下十个方面。
  1.角色教学
  泰德认为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不但仍将重视教学方法,而且角色教学将成为主流,即老师和学生在授和受的过程中,依照教学方法不同而扮演相应的角色。英语语言教学(简称ELT)的技法千差万别,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八种:情景教学法、听说模式、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小群体学习模式、自然习得和暗示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泰德认为凡是语言老师,都会增强技法意识,即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法属于这八种模式中的哪一种,然后有意识地去匹配自己和学生在这一方法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样固定了教学形式,鲜明了教学特点。例如,在沉默教学法中,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是哑剧表演者和观察者,他(她)绝对不能混淆自己的角色,不能在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给予口头提示等,而学生始终是领悟者和解决问题者。再譬如,在情景教学法中,老师的角色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场景对话,并在学生出错之后纠正,而学生则是模仿和记忆的角色。
  2.教育心理学之学习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avid Paul Ausubel对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做了论述: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一定程度的动机会有利于大多数的学习,反过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满意的情景时,能从学习中获得更有意义的经验,产生更高程度的学习动机。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教学的关注热点。在中国,在校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既有客观因素刺激,如一个人的晋级,无论是升学还是升职,都和外语考试有关;也与内在主观意愿有关,如一个学生从别人的赞赏中会更加努力地练习英语口语以赢得更多的炫耀机会等。无论怎样,学习之动机研究倒是可以拿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作为个案研究。
  3.课程设置管理
  ETL理论除了关注教学技法外,还从教育大纲这个大框架中去考虑英语课设置的作用。中外所有的大学,都会从管理角度考虑课程设置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它的教学设施,学生水平,课程设置目的,学习内容的权重和顺序,课程产出评估等。换言之,对大学英语课的认识,不是学生眼中为了过四、六级的辅导课,而是管理者眼中如何培养人全面素质的一环。如同一幅拼图由许多小块图片组成,如何最佳设计语言学习这一部分使其能促成更美的全景将是理论界教学管理的热点。
  4.习语对象
  许多理论家认为语言习得是了解话语意思的产物。那么,什么话语最适合语言学习呢?简而言之,语言学习应开什么课?学生能否通过用英语上数学课或历史课而习得英语?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多外语院校开设的都是语言文字的课程,如精读、泛读、英美文学、报刊阅读、写作、语言学等,而经济、数学、音乐、自然科学则总被摈弃在语言学习对象之外。是不是只有围绕文学文字这样的文科话题才是最好的语言习得对象呢?这在过去不是问题,但现在教育学家们对此已感到怀疑,如中国学生参加GRE考试时,试卷中数学部分明显不是外语课传统授课范围之内的。那么除了文学,是否还有别的学科可以作为ELT的习语对象呢?
  5.个人才智发展不平衡理念
  基于这种理念,理论家们认为对于不同人的潜质要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这种观点其实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另一个版本。现代学者认为所谓智商测试太绝对,因为那种测试狭义了人的智力,因此他们设计了一种涵盖范围更广的智能测试体系来衡量一个人的才智。这种智能测试体系包括了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肢体动作、音乐领悟、人际交往、自我审视和人文精神等八个方面,而每个人在这八个方面发展都是不均衡的。譬如爱因斯坦无论如何不会有篮球明星乔丹的运动天赋,而贝多芬也难以画出梵高的《向日葵》。没有人是全才,这提醒教育家们,对于不同人的语言潜质要以不同方法来挖掘。这种理念毫无疑问是对的,但相对今天已形成的大规模教育模式这种理念是否还能实施起来?
  6.实用功能分类
  语言学中有一个分支研究叫语用学,主要侧重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在外语教学上,这种社会性被诠释成实用性并得到了发展。人们把语言依功能大致分成:情感类,如表达爱恨的;指示类,如教科书和发票;工具类,如语法和字典;诗歌类,如小说、诗歌;劝诱类,如广告和布道。这样一来,语言教学也就依照功能划分更细了。许多大学的英语系分离出了商贸学院、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等就是明证。这种实用功能的细化还能诞生出多少专门英语对教学界来说将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
  7.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原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可以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1966年,Aaron carton首次提到了不同的外语学习者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学习外语。此后,众多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其中,1975年,Naiman列出成功外语学习者所采取的五大策略:(1)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2)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3)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际手段的意识;(4)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需求;(5)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来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泰德认为随着人们对学习主体研究浓厚兴趣不断发展,更多学习策略的方法研究成果将不断涌现。
  8.模板法
  在教授语言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独创出一些新技巧。例如,虽然许国璋教授的方法后来被讹化成他编的教材《许国璋英语》,但他的确为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他要求他的学生大量背诵各种素材的英语文章,烂熟于心。这样,针对各种场合的话题,他的学生都能以完美的句型、恰当的词语搭配,和纯熟的语气进行应对,这使得外国人惊呼许教授学生英语之地道,这其实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海量背诵已使他们大脑中拥有了格式般的英语模式,针对不同场景,他们只要从记忆中调出相应的模块,再进行一些单词替换即可。这种方法引起人们去思考语言学习的本质问题——是不是语言习得就是要在习语者脑海中大量印刻该语言的模板?
  9.全景套餐原则
  所谓全景套餐是指语言教学应将一个语言的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其中的教学原则。这些方面可以指语法句法,也可包括该语言历史,语言使用国地理、社会文化、文学等。这种用目的语教授的全景教学,似乎让学生身临其境,接触到留学国外生活中必然面对的文化现象。此外,语言学家们认为与语言关联的各个方面就像牛奶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有助于牛奶更好吸收,而纯语言教学则像脱脂奶一样营养不够全面。中国大多数外语院校贯彻的也是这条原则,如英语专业开设的课就有英美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泰德认为这条原则将继续在外语教学中生效。
  10.交流总动员
  语言学家早就意识到人的交流并不仅限于语言——我们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语气都参与了信息传递。后来的研究更证明语言表达只占人类交流总量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一大部分,另外原始社会人们在语言不甚发达的情况下用风、烟火、旗帜、结绳和简单的发音都可以进行沟通;还有,计算机语言中只有0和1两个数字,计算机功能却很强大。这些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目前的语言教学为什么要限制习语者仅仅学会用话语表达?在教学中我们能否触发学生对非语言沟通的领悟?所有人类沟通的方式——绘画、手势、标识、面部表情甚至数字是不是都可以借鉴用于教与学?
  
  三、结束语
  
  从泰德上述所列的外语教学法理论热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新千年一些教学法中形成已久的理论将继续适用新时代的外语教学,如全景教学原则等,理论热点中也不乏新时期的新动向,如角色教学和学习策略等。但更多的是由教学实践中产生出的问题促成对旧理论提出的挑战,如习语对象、交流总动员,和实用功能分类等。虽然这些理论中不难看到诸多中国教学实践的影子,如模板法等,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外语教学重技法实践,轻理论研究,好像打仗有战术没战略。解读泰德的新千年教学法的理论热点预测,至少让我们对教学法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对教学法的趋势有了前瞻的了解,这对中国外语界的老师们有意识地用新理论去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