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杜丹妹
一、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受到空前重视,担负着培养学生任务的学校和教师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力量,各级各类学校都相继开设了《普通话》或《教师口语》课程。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和测试中深感目前的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就教师的教来说,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二是教材不实用,教学内容多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师资缺乏,课堂教学时数少,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多。
就学生的学而言,问题在于:一是因生源问题造成的语言无障碍交流,一般各省学校,生源相对集中,主要来自本省,虽说口音各有不同,但方言特征差别不大,学生之间用方言交流未形成言语障碍;二是学生错过了学语言的黄金期。长期生活在单一的方言环境中,方言很“牢固”地储存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三是很多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说话别人(包括将来的学生)能听懂就行了,花那么大气力学普通话没有必要。
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我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很多学生在宿舍花大量的时间相互学方言,并且谁学得像,谁就有成就感。一些方言“重灾”区的学生便乐此不疲地当起方言老师,普通话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就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也存在着影响普通话教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放宽过关标准,打分过程中主观性较大,影响了测试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二是测试教师往往不能严把测试关,出于同情心让不该过关的学生在毕业前也拿到了普通话合格证书。其最终结果是给学生一个错觉:普通话学不好没关系,到毕业前照样能拿合格证!以上这些原因是导致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由于很多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把是否拿到了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当成聘用的一个重要条件,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受到普通话等级证书在毕业、就业中的作用,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了足够的重视。可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又出现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学生普通话实际掌握的程度相脱节。学生学普通话追求的是测试时的短期行为,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思维习惯未养成,在语言表达时仍然是“土腔土调”,因此真正的校园用语和公共场合的交际用语实际上还是方言。作为从事普通话测试和教学的教师,履行的是推广普及和研究教学普通话的天职。测试时,要严格把关、公平、公正,使学生普通话的等级证书能真正反映其普通话水平;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语音训练上,而应该既要注意转变学生的观念,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训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注意做好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后续工作,让学生把普通话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使普通话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二、采取的对策分析
1.提高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说好普通话是国家法律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让他们明白如今教师运用普通话教学已不仅在于使学生听懂教学内容,更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和示范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了解我国语言的优美庄重,并强调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对今后工作的重要影响。只有提高认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普通话。而对那些认为“乡音难改”,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告诉他们“乡音难改”不等于不能改,分析年龄大的优势——领悟力强,自制力强,并从感情上与他们沟通以消除思想顾虑,说明个人的毅力和自信心是学习普通话的保证。
2.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和能力
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考理论知识,但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测试中发现许多学生语音掌握不好,发音有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其原因就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未能充分发挥语音理论对发音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因为课时少,上的又多为大班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音错误和缺陷一一纠正,这时就更需要教师把每个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解释清楚,以便学生课后进行自主训练。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在普通话辅导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和教师的示范只能占课堂时间的小部分,大部分的时间要指导学生自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毛病,把它与标准音进行比较,分析其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自练时也可让其他学生参与对讲说的同学的评议,以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
3.普通话语感训练
围绕语感训练,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使语音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二是感知语调,建立普通话思维“格式塔”。
(1)“内化”语感形式,“外化”口语能力。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内化”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语言规则储存在大脑记忆系统中,并进行分析、归类,成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使语言“外化”,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外化”的工作就是把输入的语感与自己的语感进行融合,最后成为具有自己语感风格的语言形式。成人学习普通话就是要“内化”语感形式,“外化”口语表达。“内化”的第一步就是输入语感,扩大自身语感“内存”,朗读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语言方法。在积累一定语感的基础上,构成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同大脑之间的网状信号传递,“内化”工作才能运作。“外化”是语感再创造过程,也是语言学习者的终极目标,是语感形成的高级阶段。
(2)建立普通话语感“格式塔”。吕叔湘先生在1984年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按照这种划分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将输入的语感进行分析整理,建立普通话语感“格式塔”。凡是有过朗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引起我们对文章优美、清新等印象的都是一种整体印象,一般都须等读完之后才会显现出来。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过程会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复制品”——感知痕迹,这种痕迹保留在我们大脑记忆中就会产生格式塔现象。
所以传统诵读法主张整篇诵读,反复诵读,直至自然上口,经久不忘,其功效就是把一篇一篇范文内化成一个一个的记忆“格式塔”,这种记忆实际上就是遣词、谋篇、意境等一系列组织化了的语言规律。从学习普通话的角度来看,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在大脑中形成语感记忆,最终具体化为对文章的整体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比语言材料(词汇、语法)本身丰富得多,丰富出来的就是语音所表达的东西——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揣摩语调中的声调、轻重格式、高低强弱快慢、停连、重音等综合变化,即文章的语感形式。文章的基调不同,语调表现的整体感也有所变化。
4.掌握学生的语音状况,研究正音方法
只有了解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入学后普通话语音摸底测试来掌握学生的语音状况,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积累来了解学生的方音毛病。在了解了学生的语音状况及普通话水平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而后又可根据方言区、文理科分别编班。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进度,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出现的不标准不正确语音,教师要研究对症下药的正音方法,以便提高课堂的正音效率。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发不好平翘舌声母,教师可用手势法,运用手势说明二者发音部位的不同;还可用比较法将标准音和不标准音加以对比。
5.运用网络交互多媒体教学
利用网络交互多媒体进行普通话训练,是语言学习的一次革命。由于人机对话的随机性、多变性、可选性,扩大了学习语言的空间,尤其是目前的双休日制,为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能。目前我们校园网“普通话教学”的分类上有四个点:普通话发音技巧与语感训练、诗歌吟诵欣赏、朗读语感训练、语言广角。如普通话发音技巧与语感训练是为系统学习语音知识、发音技巧和语感训练的学生设计的,主要辅导方式有三种:语音讲解,讲授语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并对发音规则、方法、技巧作详细解说,插入相应的口型图;示范朗读,针对难点语音、语流作示范朗读,让学习者观看示教口型,掌握发音技巧;作品领读,根据普通话测试相应内容,领读字词、朗读作品。网络多媒体教学能体现个性化教学优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进度,或随意重复未掌握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达到别的教学形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