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作者:梁支宏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的信息能力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更有利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信息素养是中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信息素养是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已经成了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正以其极大的渗透力,影响和改变这我们的生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美国中小学普遍推行的Big6方案是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一组技能,使学生需要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不管是学术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难题)、完成任务、作出决策时都能应付自如;英国实施了“网上教育年”(1998)的计划;新加坡要求学校内所有教室及其他学习场所均连通网络,以获取学习材料的资源,所有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要拥有电子邮件帐号。据2000年的统计,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而中国仅为6.17,公民的信息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与人分享、合作的态度。这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互契合的。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之道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知识创新基础的建立有赖于认识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这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信息技术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
  以开设信息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目前还是各个国家与地区教育部门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信息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离开了基本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素养只能是无源之水。只有经过了严格扎实的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强烈的信息道德意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上应该包括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编写上呈模块化,每一模块编写以任务为驱动或基于问题的实践等教学策略,课外实践要精心设计。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让孩子们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以外的方法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让其掌握、评估和选择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迷信信息技术。应该让学生们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
  就我国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特定的技能,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用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计算机。学生们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可能仍然对如何将各种各样的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当前广大教师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种种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比如,有些教师把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看作一种时尚(能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有些教师甚至是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不得已而为之,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尽管意识到了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会对学科教学大有裨益,却对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日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首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学科课程的知识和理论,信息技术进课堂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学科教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则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信息德育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
  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不容乐观。2003年,王朋娇等对大连市5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近25%的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淡漠,甚至有的学生以违背信息道德为乐。[2]反观现实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与课堂教学重心显然是偏向信息技术学习,而介绍病毒、计算机知识版权、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内容却只有聊聊数语。教师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手段单一,仅仅局限于口头的道德说教,例如:不浏览、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污染社会环境的暴力、色情信息,不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教育效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不少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黄色网站象恶魔一般疯狂的吞噬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近年,为了帮助青少年重新回到现实,甚至出现了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专门机构。信息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4.信息化环境的创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保障
  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设备、网络,以及学校、社会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频次和认可度。学校教职员工在其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自觉地使用信息工具,例如可以建设自己的局域网,学校的常规管理公之于众,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鼓励信息化教学走入课堂等。社会尤其是家庭要积极参与其中,家长对孩子与网络的亲密接触要抱以更加宽容的态度,要给予正确地引导。“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中小学生在对信息的广泛接触和使用当中,信息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5.信息素养的评价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助推剂
  当前我国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手段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和上机操作能力测试。而对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省明确提出2006年高考将会进行信息素养的考试,这项举措势必会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作用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 王朋娇,赵苗苗,刘洪莉.大连市区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