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程教学中新型化学作业模式探讨
作者:王后雄
一、新价值观下的作业模式
1.作业的实施由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让作业最好地诠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作业的答题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作业的时空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性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未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的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新的作业评价更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展、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
二、新型化学作业选材的特点
1.素材贴近应用性。选取的作业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的生产、生活中的价值;教师应充分挖掘作业资源,扩展教材内容的时空,以有效地缩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心理距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案例]在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一个石油钻井突然发生井喷事故,喷射物中含有大量的H2S等有毒物。这次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大范围的农田、山林、水源、土地、空气受到污染,动植物死亡惨重。据报道,事发后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中有一次就是“大范围内喷洒碳酸钠溶液。”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此措施为什么能达到消毒的目的(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有的同学提出:还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喷洒。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学生身边有许多化学应用的问题,这些都是新型作业的好素材。通过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作业成为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生成性过程。
2.过程突出探究性。课程改革提倡探究性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这里的过程包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实践互动过程等。教师要通过作业这一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探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案例]调查市售碳酸饮料的种类及市场占有率;设计检测饮料中CO2含量的实验方法;比较市售各种碳酸饮料中CO2含量,提出增加饮料中CO2含量的设想等。
学生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呈现出作业目标多元化、人性化的新型作业价值观。
3.方式强调实践性。作业方式体现实践性,不仅从教育学角度上讲符合认知规律,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业体现实践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识记、运用、掌握知识与技能。作业中广泛摄取实践性资源,才能从化学视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灵活理解教材,而不被教材所禁锢,无疑“活化”了学科知识。
[案例]如图,甲乙两个相邻的工厂向河水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以下四种物质CuSO4、NaOH、BaCl2、FeCl3中的两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取样测试时发现,A处河水的pH=10。试回答:
(1)乙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两种物质是___;
(2)请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给两厂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该作业巧妙地将酸碱盐性质的知识置于生产及环保等问题的情境之中,既检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与生产及环保之间的密切联系。
4.知识注重综合性。当今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多种学科、多种技能的综合,在作业设计中加大学科间交叉、渗透和融合,旨在挑战学科本位的传统观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站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学习氨易溶于水时做了喷泉实验,就教材实验分析下列问题:
(1)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如何计算?
(3)具有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可能形成喷泉?请给出计算依据。
(4)CO2、Cl2等气体一定不能做喷泉实验吗?如果能,还需要什么药品?
(5)除了教材中的装置外,能否设计其他新型的喷泉实验装置?
学生通过运用物理知识作辅垫进行思考、讨论和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喷泉实验”的本质,体验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5.问题体现开放性。开放性作业题具有情景的模拟性、思维的发散性、过程的探究性、结论的不确性等特征,对检验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是否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类作业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多方位解答,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1]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同牌子的洗发水对发质的影响不同,如用有的洗发水易导致头发失去光泽、发丝易断……学生对此产生了疑惑与兴趣,对此可确定开放性作业题目为:洗发水的酸碱度对头发发质的影响探究。
(说明:3~5人一组,第一周小组集中讨论并提交实验方案,第二周提交实验报告及结论,第三周对作业结果进行评定。)
此类作业的评改表现为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在作业的生成过程中,教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从时空上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改进和发展的愿望。
总之,教师要转变作业观念,通过选择恰当的素材和内容,将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这种意义上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对学生而言,是自我构建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