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函数综合题的新趋向

作者:黄福有




  众所周知,函数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自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制定并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新增加的导数等知识内容给高考函数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拓展了命题的空间。综观近几年全国及各地独立命制的高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融入新课标理念的创新题比比皆是,其中一批以高层导数为背景的高视点的函数综合题纷纷闪亮登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高考风景线,也显示出今后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新趋向。
  仔细研读这类函数综合试题,其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
  
  一、综合性强,往往融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导数等主干知识模快中的若干知识点于一题,着重在知识的交汇点、结合点上命题
  例1(2004辽宁,压轴题)已知函数f(x)=ln(ex+a)(a>0).
  (Ⅰ)求函数f(x)的反函数y=f-1(x)及f(x)的导数f′(x);
  (Ⅱ)假设对任意x∈[ln(3a),ln(4a)],不等式|m-f-1(x)|+ln(f′(x))<0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不等式、导数等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有关知识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巧妙地融于一炉,设计精心,创意昭然,熠熠生辉,这是本题的最大特色;值得称道的是本题难度适当,梯度合理。对于(Ⅰ)入题不难,对于(Ⅱ)如果恰当引入辅助函数,运用换元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较易求解。
  例如,由题设可得ln(ex-a)-ln(ex+a)+x<m<ln(ex-a)+ln(ex+a)-x.设φ(x)=ln(ex-a)-ln(ex+a)+x,ψ(x)=ln(ex-a)+ln(ex+a)-x,于是原不等式在题设条件下恒成立,就等价于φ(x)<m<ψ(x)恒成立……(※)求出φ′(x)、ψ′(x),注意到O<ex-a<ex+a,则有φ′(x)>0,ψ′(x)>0,从而φ(x)与ψ(x)在[ln(3a),ln(4a)]均单调递增,因此不等式(※)成立,当且仅当φ(ln(4a))<m<ψ(ln(3a))即ln(12/5a)<m<ln(8/3a)。
  
  二、抽象性高,对于“双基”不够扎实的学生解题时将感到无从下手
  例2(2004江苏,压轴题)已知函数f(x)(x∈R)满足下列条件:对任意的实数x1,x2,都有λ(x1-x22≤(x1-x2)〔f(x1)-f(x2)〕……(1),和|f(x1)-f(x2)|=
  |x1-x2|……(2),其中λ是大于0的常数。设实数a0,a,b满足f(a0)=0和b=a-λf(a)……(3)
  (Ⅰ)证明λ≤1,并且不存在b0≠a0,使得f(b0)=0;
  (Ⅱ)证明(b-a02≤(1一λ2)(a-a02
  (Ⅲ)证明[f(b)]2≤(1一λ2)[f(a)]2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函数、不等式等主干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属抽象函数型的证明题。一般学生往往心存畏惧,难以入题,裹足不前。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深入探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常用“放大”的方法去考虑和应对。如果运用自如,将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对于(Ⅰ)可作如下探证:任取x1,x2∈R,x1≠x2则由(1)(2)可得λ(x1-x22≤(x1-x2)[f(x1)-f(x2)]≤|x1-x2||f(x1)-f(x2)|≤|x1-x22,从而λ≤1.正难则反,进而结合反证法追索:假设有b0≠a0,使得f(b0)=0;则由(1)式知0<λ(a0-b02≤(a0-b0)[f(a0)-f(b0)]=0矛盾,故不存在b0≠a0,使得f(b0)=0.对于(Ⅱ)、(Ⅲ)可以用类似的思考方法获证,此从略。
  
  三、解题灵活性大,给不同层次学生创设充分显示其数学才华和学习潜能的平台
  例3(2004全国卷Ⅲ压轴题)已知函数f(x)=ln(1+x)-x,g(x)=xlnx.
  (Ⅰ)求函数y=f(x)的最大值;(Ⅱ)设0<a<b,证明:0<g(a)+g(b)-2g((a+b)/2)<(b-a)ln2.
  评析:自导数进入高中课程以来,顿使函数的研究推向了深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函数研究的热潮。于是在函数、不等式、导数、方程等知识的交汇处命制的高考创新题自然而然应运而生。本题就是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巧妙结合起来的一道经典好题。
  对于(Ⅰ)入题不难,易知在当-1<x<0时有f′(x)>0,当x>0时有f′(x)<0;显然当且仅当x=0时,f(x)的最大值f(x)max=0.对于(Ⅱ)有相当难度,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深入探究,除了全国卷中提供的证明方法以外,如果我们联想到高等数学中的函数凸凹性的应用,以及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拉格朗日(1agrange)中值定理的应用的初等化,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都可以张开思维的翅膀,拓展解题思路,寻觅到不同的解题途径,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此外,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构造性证明,对于(Ⅱ)的证明同样不难奏效。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四、能力要求突出,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例4(2005辽宁,压轴题)函数y=f(x)在区间(0,+∞)内可导,函数f′(x)是减函数,且f′(x)>0.设x0∈(0,+∞),y=kx+m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并设g(x)=kx+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