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演进
作者:王林艳 于月清
一、“测试方法”阶段
“文革”结束后,外语教育逐步恢复。社会的发展和英语教育的恢复、发展,对英语教学评价发出了呼唤。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没有将教学评价单独列出,但在“教学方法”部分提出了“测试方法”。提出:“要定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检查。不仅要进行书面检查,而且要测试听力和口语能力。要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实行标准化。命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同样的表述,还见于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此外,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还明确提出:“检查听、说、读、写能力既要笔试,也要口试。”
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评价只是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立足点还是教师的“教”;评价的方式也只是“定期检查”和“测试”,为标准化考试服务。虽然这一阶段对教学评价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科学,但较以前的大纲已有一定的进步。
二、“考试、考查”阶段
1986年国家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原国家教委就组织力量着手编制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在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92年颁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这部大纲单独设立了“考试、考查”一项,并将其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并列,强调考试、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提出:“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合理使用。除日常考查外,还有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日常考查和阶段考试后应作讲评,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大致相同的评价要求,还见于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和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评价,虽然仍将考试、考查仅仅看成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其目的已扩展至“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这种评价不仅将促进学生的“学”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开始丰富起来:“考试、考查”名称本身就表明评价不仅仅包括“测试”,而应当不仅有“日常考查”、“阶段考试”、“结业考试,还要有“讲评”;考试、考查也不仅要有“单项”,而且还要有“综合”。这说明教学评估的方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已经开始受到关注。教学评价注意到考试、考查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功能,而且考试、考查的形式也有所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对教与学的诊断与促进功能的发挥。尽管这一阶段考试方法改革步履艰难,但还是取得了进步。
三、“教学评价”阶段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与新的课程体系相衔接,教育部组织力量在拟定新的课程标准的同时,对原行教学大纲作了修订,并于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这两个大纲将“考试、考查”改为“教学评价”。这不仅仅是术语上的变化,更重要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这种新观点,不仅反映了语言教学理论的飞跃,而且体现了教学观念上的质变。具体说来,这一阶段的教学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90年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单一的纸笔测验及标准化考试可能带来的弊端,“并重”原则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提出,将教学评价与英语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撑。
2.明确两种评价方法。大纲指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评价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但是对考试形式和内容新要求,也体现了测试改革方面的新观念,使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只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测试上升为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系统。
3.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以往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这一阶段的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由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协作完成”,“形成性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不仅说明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且也反映了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更加全面、公平、合理。
4.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大纲指出:“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这种评价指向,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使他们有成就感,喜欢评价,因而能不断发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评价建议”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颁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4月又颁行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都以“评价建议”的形式提出了教学评价的指导性意见。这些教学评价建议,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认识更加全面,更加规范。《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并且主要从原则、方法和案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确立,使评价有据可行。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较以前更加全面更加规范。
2.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标准》提出:教师要有全面的教学评价知识,了解教育评价的多种方式。这一要求对教师创造性地发展和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比例,有效发挥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标准》指出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协调一致,互相促进,“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成了评价学生进步和成绩的唯一手段,评价与教学的关系得到了严重扭曲。这一阶段的教学评价认定,评价和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注重过程评价。《新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这种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得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了和谐统一。这种转向,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5.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除教师与学生之外,还要求家长也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方面,除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访谈、平时检测等之外,还提出家长的反馈与评价、学习档案等;在评价内容方面,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等之外,还提出学习策略等;在评价方法方面,除日常观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之外,还提出档案袋评价、等级评定法等。
6.真正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前一阶段的大纲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这一阶段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这就充分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7.具有可操作性。两个《标准》不仅提出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而提供了两种评价方法的案例。案例的提供,使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新时期以来我国英语课程文件的演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英语教学评价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不仅调整了一些陈旧的评价方式,而且更加全面、规范、具体,更加科学了。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