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略
作者:白纯洁
在我国较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一般都较为富裕,住房条件优越,拥有汽车家庭的数量正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家庭雇有保姆或钟点工操持家务,学生享受着“皇室”家庭般的“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留给学生的唯一任务便是学习。他们一天从早到晚,在校时间达九到十个小时。此外,星期六学校还得补课一天。学生们奔命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星期天休息时间,低年级学生还得寻找各种老师接受琴棋书画等各类特长教育,高年级学生要进入各种文化辅导班或请家教补习各科文化。由此看来,学生根本没有完全属于自己并供自己支配的点滴时间,造成了普遍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低下,思维不够敏捷。试想一下,在上述社会生活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生怎么会有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呢?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又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何能引导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又怎样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一代呢?在重压之下,学生们心中的那一抹彩虹则只能化作光怪陆离的幻影罢了。
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压迫下,因此很难健康成长。在高度压力下他们会产生厌倦学习,厌恶生活,抱怨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甚至产生不完成作业,逃学,去网吧上网聊天,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甚至离家出走等,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与不良人员结伙犯下罪行等等。
伴随着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应试教育又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优等生的成绩越来越好,问题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成绩的好坏还在其次,由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成绩两极严重分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优等生与问题生的心理问题。广大教师几乎自觉不自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把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一律视为优等生,并且他们自身存在的所有问题与不足都被优良成绩的光环所遮掩了。而对于成绩差、不驯服的学生,我们把他们一概视为问题生。问题生当然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闪光点往往也容易被忽略不计了。而此时,“金无足赤,人物完人”的古训也就丝毫不起作用了。事实上,广大老师没能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公正到位地给予评价。所以,优等生时时受宠,被视为“天之骄子”。而问题生处处遭白眼,被看作班级学校里的“克星”。事实证明,在应试教育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成长的隐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据权威部门对当代中学生调查表明,53.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了中学生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们的社会适应及品德、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犯罪行为。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所显示出的严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频繁的考核、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2.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忧虑重重。
3.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
4.班级中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判断一个学生。我们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新形势下青少年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研究学生。摒弃旧的眼光和观点,用新的观念和标准来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他们,特别是对优等生和问题生的心理研究,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必须把他们放在开放的活动的环境中来考察,而不应仅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等生,否则就是问题生。这样的评价太片面、太狭隘。那么针对现实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三、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颗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2.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会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极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加强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生时代,“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紧张而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根据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我在班级中经常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当代的学生由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的劳动技能素质几乎为零。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具有熟练全面的劳动技能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在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周围学校、社会上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自身劳动技能的机会,因为劳动技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得来的。同时,在劳动中,学生才可以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以致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