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的调控

作者:梁红涛




  长期以来,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或者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问题,众人认真听,被认为是课堂纪律好。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的学生,则常常遭到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教学思想。在这种教学思想下,自然要求构建一个保证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教师调控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过程畅通无阻。
  实际上,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为新课程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是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地参与,并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教师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而不乱”,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保持鲜活的个性,又和谐、有序,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愉快地学习。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到底是不是“乱”,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个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封闭、沉闷的课堂教学。用这一种旧的评价标准去评价新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当然会觉得是“乱”,要走出这种误区,应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才能正确区分活与乱。
  课堂教学是不是“乱”,不能光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木质。这是因为学生的外在行为是表面的,而学生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只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学习上。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为了数学上的某一概念或某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为了探究一个学习上的问题,同一小组的同学讨论还不够,有的还要离开座位,参加其他学习小组的讨论,在小组的讨论无疑也会发出较大的声音。这从形式上看是“闹”了些,“乱”了一点,但学生能始终围绕着学习活动这个总目标,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个性得到了张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掌握应对方略,适时进行调控
  
  新课程环境下的理想课堂教学是活而不是“乱”。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a学机智,掌握各种应对方略,适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来。
  
  1.学生学习行为调控
  研究表明,学习的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智商的高低,也不仅仅在于获得了多少学习技能或“正确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前者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即他已具有对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监控,并做出适当的反面——认知和控制学习情境的能力。元认知理论的大量实验与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元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直接的训练而获得,从而使学习的调控在元认知作用下成为可能。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元认知的作用,重视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技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元认知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小组讨论、动手实验、探究问题、代表交流等,这些都必须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如要求大家共同探究、讨论时,学生必须按事先划分好的小组进行;要求个体独立完成的,就必须独自思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进行交流讨论,但讨论时不能谈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他人,不管发表的意见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不允许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些常规必须让学生产生共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操练,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下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收放自如。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特别是要鼓励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获,以防热闹的场景掩盖了另一个倾向,谨防发生群体的扩大。
  
  2.教师教学行为调控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虽然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但不够成熟,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
  (1)师爱调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理智、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动态交往的过程,而有效的教学交往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产生愉快的求知欲望,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用深厚的师生情感和高尚的教师人格去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成为支配行动的心理动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进取、向上的环境,使之产生强有力的“磁场”,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另外,教师在处理课堂违纪事件时,要机智、灵活,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使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并且也能自觉地改正错误。例如有一次同学们正在讨论回答思考题第一题,但一位同学答非所问,回答了第二题,当时我没有批评他心猿意马,而是说:“答得不错,不过刚才老师应该问第二题就对了!”一句玩笑话,不仅使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也让那位学生明白他精力不集中。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2)艺术调控: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为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与技巧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特别是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应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随堂机智。例如数学上有些概念很相似,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这时教师自己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而是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待课堂气氛达到极点,教师再讲解,并进一步概括、总结。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讲解更牢固。又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时,事先将准备好的教具告诉学生:昨天老师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破了,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去配一块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并告诉老师你准备拿哪一块作样本。学生一听为老师办事都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带第一块去,有的说带第二块去。带第一块去的理由是,第一块小携带方便,这一意见大部分学生反对。这样就把意见统一到第二块玻璃上,为角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创设了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满足心理需要:心理学认为,中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有选择课程内容的需要、活动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要,适度满足学生的好动、好奇、好表现自己和好表扬的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激励和导向功能,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张扬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见解,赞赏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提问,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当然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规律;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讨论中寻求方法;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适时调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声中、在老师的调控下自觉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自信地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