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历史课外作业设计须注意“七性”

作者:魏立舟




  得法与课内,发展与课外,课堂内外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统一体。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笔者发现诸多教师的教学改革只是围绕45分钟的课堂教学展开的,忽视了学生课外的发展,而学生真正的发展恰恰是在课外完成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外天地是一个广阔天地,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如果教师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引导,这无疑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外发展呢?笔者认为,通过课外作业的创新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课外作业,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课外发展的作业须注意以下“七性”。
  
  一、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兴趣与求知欲,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因此,作业的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把握这个“趣”字呢?首先,作为教师本人对“趣” 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趣味情境,诱导学生不断探究。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我详细地描述了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的故事,学生听完之后,还要求我再讲一个,此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我灵机一动,说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有趣故事,反映出当时人的智慧,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渴望地说:“想。”我因势利导,说到:“那么,请大家回去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举办一个故事会,好不好?”“好。”一项课外作业就这样设计好了。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不仅学会了查找资料,而且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我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然而现在的日本百般抵赖,你们说,怎么办?”学生群情激昂,各说己法,我听到一位学生说:“收集证据。”我说:“这个同学说得好,这个星期天,请同学们通过各个渠道收集证据,写一封信,我们公开发表在互联网站上,让世界人民都知道,看他们还抵赖!”此时,学生们情绪更加高涨。结果表明:在自我需要较强烈之时,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得较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层次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搞“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一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难易不同或兴趣不同的几道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二是设计若干个带有一定开放性题目。如在学完伊斯兰教后,我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设计以下几个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①你怎样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的关系?②为什么伊斯兰教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为什么当今世界上还有许多事件与伊斯兰教有关?你能否列举几个?④你怎样看待当今的伊斯兰现象?要求学生自由选做一题。这种分层次布置作业,破除了传统作业设置的“大水漫灌”的弊端,变整齐划一、机械重复为灵活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并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进步。
  
  四、探究性
  
  好探究是学生的天性,如何把学生的天性与课外作业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所以在课外作业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状况出发,设计具有探究意趣的作业,促使学生探究品质能够不断优化,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受益终生。例如,在教学《“冷战”面面观》一课前,我是这样布置了预习作业的,即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冷战”内容的各种资料,探究、思考如下问题:①什么是“冷战”?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有哪些具体表现?②美国为什么要把“冷战”的重点放在欧洲?③美国“冷战”政策的施行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能否用搜集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不仅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其分析、探究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五、整合性
  
  这里所说的整合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有人曾引用“瞎子摸象”的比喻说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把按学科体系组织的知识看作是问题的不同侧面,现在的分科教学就如同瞎子摸象。不同老师“胸有成象”地分别给学生讲解自己精通的部位的结构、功能、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分解的部位去悟出“象”,实在是难。从这里可以看出,课程整合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包罗万象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在历史音乐作品《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中,挑选一首歌曲欣赏,然后细细品味,写出你的体会。实践表明,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性作业,既能使单科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性质不同的学科互补,相互促进;又能使历史学习的外延学科得以展开,进一步显示历史学习的魅力。
  
  六、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这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改变了以往双休日作业的形式,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设计为专项作业——实践性作业。如在讲到“文化大革命”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向你的父母了解有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在家乡或周围的事,并摘录其要点。又如,在学习无锡地方历史时,我就在组织学生参观地方古迹,引导学生完成如《爱家乡,就得从了解身边的历史做起》的小论文。反馈结果表明,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了书本知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七、创造性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例如,在讲到台湾问题时,结合时事热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近一段时间以来,陈水扁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频频抛出“台独”分裂言论,他公然提出今后三四年内终结“中国宪法”,在2006年推动公投复决“新宪法”草案,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台湾“新宪法”,并且在2008年实施。他还说中国是“外国”,是“敌国”,表示要在两年内争取将所有所谓“驻外机构”改名为“台湾代表处”,并继续扬言要以“台湾”的名义争取加入联合国。请你给台湾同胞写一封信,用史实驳斥“台独”谬论。该题的设计反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给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引进门,发展在个人。实践证明,课外天地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场所。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具有开放的、有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外作业,那么,在这块天地中学生一定会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