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对数学备课弊端的思考

作者:杨 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地、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对备课进行创造性改革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下面就现行初中数学备课的弊端及矫正措施,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为的是能更好地与大家分享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思路。
  
  一、初中数学备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出于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各校都十分重视抓备课,初中数学教师备课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目前教师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1.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实质。现实状况中,教师备课就是抄写教案,按固定格式填空,填满即止。学校查备课也仅是查环节是否完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书写是否认真,教案详细与否等。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少量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大量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手工劳动,几乎是没经过自己大脑过滤的备课,既加重了教师抄誊之劳,又无补于提高教学效益。
  2.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事实上,不少的教案是克隆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功利色彩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富有个性的备课得不到认可;二是尚未形成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若要革新备课,学校领导必须改变对备课限定的、一元化的僵化要求。
  3.单纯依赖教案、备课缺少活水。不少教师备课只认教参,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诚然,备课时参考教参并没有错,但“参考不等于照搬”,须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虚求实、披沙拣金的加工处理。教参只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任何时候、任何课上、任何群体皆准的备课法宝。
  
  二、对初中数学备课的思考与建议
  
  1.钻研、梳理、加工、拓展教材。教材内容多是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而课堂教学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活动。要提高教学的有效程度,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使它成为更有意义的言语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激活学生的思维。教材的内容高度浓缩,它省却了推理、演绎过程,为便于学生理解、探索,我们有必要展开教材的内容、推理过程、思维,或再现教材里的场景,情境,甚至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揭示隐含在课文中的知识、道理、原理,进一步实现教材的价值,满足多层次教育目标的需求。教师教学用教材,但不是教教材。教师可拓展教材的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教材、课程资源的价值,使教学生动丰满,有滋有味有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备课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特别重视新课新知的引入。上课伊始可提出问题,或多媒体播放音像,或呈现实物,或再现场景等。还要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3.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把教学引向深入,没有问题,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当的深度、难度、跨度、密度、梯度、角度。问得太浅太易跨度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缺少磁力等于白问;问得太深太难跨度太大,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深思后仍无法回答,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太密太多,让人心烦;问题太少,缺乏刺激,难以引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脚手架”向上攀登。提问题的角度要变化、要新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要能把教学引向深入,如从旧知的复习提问中引入新知等等,使课堂流畅,结构合理,各环节转换自如,师生、生生互动和谐,信息交流通畅,教与学处于良好的交融状态之中。
  4.利用教具、学具和信息技术课件等课程资源。备课还要备教具学具,备教学的手段、形式,要善于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等,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农村学校常使用小黑板,小黑板上的文字、图案,甚至文字的排列、颜色都要精心设计,以便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等课程资源授课。
  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授课,备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小组学习讨论切忌随意分组,而宜用异质分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形成组内合作、组间争先的学习氛围。也可尝试同质分组,便于教师分类指导,形成组内争先、组间协作的氛围。若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授课,也要注意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不是把什么都告诉学生。
  经过教师的再加工、再创造,并整合优化了各种课程资源而生成的教案,来自教材,却胜于教材,它融进了教师的学识、情感、风格、品质,形成有教师个人特点和独特风格的教学纲要、教学预案,它必然会更符合教学的需要。
  5.教案学案一体化。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自己想得美美的,花大力气写好了教案,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反映平平,个别时候还上得很糟糕。究其因,是对教材钻研有余,而对学情把握不足。“学法即教法”,只有把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我们备课,写教案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未掌握的是哪些?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需教师点拨引导?总之,一定要突出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
  6.教案的设计要大胆创新,不迷信教参和教案集。教师阅读教参与教案集,可以开扩眼界,拓宽思路,从中得到启发。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异,班级学生参差,教学设施不同,决定了教师必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
  7.教案编写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重视写好“教学后记”。教学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水平再高的教师上的课也并非无懈可击;再蹩脚的课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论是谁,上的课都会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笔。“前车覆,后车鉴”,我们应十分重视写好“教后记”,把课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闪现教育智慧的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等及时记录下来,作为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经验+反思=成长”为许多成功实践验证,这也是当前提倡的教师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策略之一。
  8.备课体现多样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以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形势。为此,我认为,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应该打破框框,改变思维,删繁就简,讲究效益,引导他们放弃完美,追求突破,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虽然,必须辨证地看待简化备课这件事,简化的是烦琐的书写和机械的环节设计,强化的是思维的过程、创新的设计和教后的反思。解放的是教师的思想,扬弃的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备课不比书写是否清楚,是否具体,比的是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不比备课本的形式,比的是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教科书上圈圈点点、图图画画可以,“活页备课”可以,“电脑备课”可以,甚至在老教案上修修改改也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当然,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取决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要注意分类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评估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9.改变备课的检查方法。学校管理工作者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等,而应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中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等形式,将备课中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尤其倡导上“三课”,即:公开课、示范课和推门课。要鼓励教师上公开课,组织相关人员听课、评课,评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教师进步。骨干教师要上好示范课。对所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强调推门课,不定期,不打招呼听课、经常性听课。要求听课教师以课为案例,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阐发观点,使上课者有提高,听课者有收获。通过这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查看备课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