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高 霄




  新世纪我国的英语教学与实践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对学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实践证明,只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促进英语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两种方法进行。为保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不仅专门请同行专家指正,而且在正式使用前进行了试用,并对所得结果加以分析,证明问卷能够反映要调查的问题。正式调查过程中,随机发放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其中一些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
  1.课题、教材较少,论文级别较低。课题、教材共3项(本),年人均0.025项(本);14篇省级论文,年人均0.35篇,而国家级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为零。这表明高水平学术研究亟待提高。
  2.专著为零,编著(教辅类)较多。共9部,年人均0.25部。原因有两个:一是教辅类书籍编写与学术专著编写相比要简单,英语教师能够胜任这类工作;二是教辅类书籍销售市场大,相对来说较易出版。由此也反映出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局限性。
  3.译著数量相对较多。两个学期共翻译11本经济类著作。这说明一方面英语教师能够利用、借鉴外来理论,为其他专业人士引进、介绍国外领域前沿课题及其最新动态,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地方院校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尚未充分开展以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教学为背景的实证性研究。
  
  二、影响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根据第二部分统计分析表明,85.3%的教师认为制约他们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首先,他们清楚地知道作为学校英语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就必须较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教育理念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然而,要想提高这些方面的理论素养,他们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还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时间。其次,他们认为自己关于语言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严重欠缺,如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前沿课题及其最新动态;设计测量工具;系统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方法;外语研究发展趋势;语言学习者存在的个性差异等等。另外,他们认为要想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应掌握诸如观察、访谈、问卷、笔记和日记、口头陈述、个案研究、小组研究、实验研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法等基本的科研方法技能。
  70%的教师指出制约他们科研能力发展的另一因素是科研环境欠佳。所谓科研环境欠佳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缺乏、信息闭塞。很多学校图书馆多因资金问题无法提供充足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外研究资料,这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外语学术界前沿课题及其最新动态;2)缺乏学术带头人与课题组织者。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其中部分教师接受语言学、文学或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少,致使科研工作难以引向深入,理论意识不强;即使有的教师在某一方向上确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也容易形成孤军作战的局势,学术氛围整体性差,较好的梯队队伍建设不足,各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难以在科研工作中发挥骨干和领头羊作用,无法形成集体合力以取得科研工作的较高成就。
  62.5%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也是制约他们科研能力发展的一个因素,他们没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搞科研,没有足够精力收集、总结教学一线上可贵的、重要的数据,失去了实证性材料收集的绝好机会。至于说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有创意的教学理论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最后将教学方法与经验升华为理论,那更是难以实现。
  95.7%的教师认为要想使科研能力发展与时俱进,还必须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网络交流日益普及,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随之诞生,CMC成为信息时代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事实上对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已成为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受到语言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对它的研究多属实证性、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应用已有的、适用于真实社会的各种理论来研究虚拟环境中人的各种行为,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领域。所有这些都为外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但遗憾的是部分英语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三、可行性建议
  
  1.政府、学校有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校、政府有关部门应逐步增加科研经费投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基金及奖励制度,鼓励、引导、支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外语教师予以倾斜,提高外语教师待遇;提供足够资金,订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多树学术带头人,为其科研立项、课题申请、组织活动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内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科研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建设和睦的科研队伍;定期邀请国内外外语界学者、教授作专题讲座,传递科研信息,传授科研方法。
  2.教师应注重自身科研能力发展。了解外语教学科研基本概念。“科研就是用标准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问题提出可能的答案。”换句话说,科研是要用国际上公认的程序寻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外语教学中的科研就是找出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那些变量(因素)以及这些变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刘润清 1998)。目前我们对教材、教法、教师等因素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而对外语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如年龄、性别、智力、性格等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还需深入研究。
  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研”或“行动研究”活动(Action Research)。将“行为”与“科研”对立起来的思想是错误的,教学是行为,科研是思考,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科研理论;反之,在深入思考基础上得到的科研理论又可以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和创造知识,而“教学行为中的科研”正是将创造性和自我批评相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最初想法→实际调查→行动计划→实施→监测→修正→新的计划→循环往复
  掌握外语研究发展趋势。不同时期研究领域里侧重面不同、重点不同,了解这种趋势对科研工作的进行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外语研究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趋势:① 研究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客体指的是语言本身、教材、教法等;主体就是语言学习者。我们最初着重研究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现转向研究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个性特征,这也正是当今应用语言学家重视的研究课题。目前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这方面的因素包括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变量、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学习动机、性别差异等等。对主体的语言习得研究是一项多学科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研究领域。语言学家期盼在此领域内能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效率,并为人们认识语言本质提供新的佐证。②从单学科理论支持到多学科理论支持。现在认识语言的本质不仅要从语言体系、言语活动、言语机制三方面入手,而且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第一代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等的一般性研究上,语言学的接缘性进一步得到重视,现如今第二代边缘学科——社会信息语言学、神经计算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等也应运而生。学科交叉是个发展趋势,外语教学逐渐受到这些边缘学科的启迪与影响,那就意味着外语研究不能只“专”,而且要“泛”,对相关学科有必要作深入了解和研究。外语研究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跨专业知识,广泛猎取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及学术最新动向,平时注意阅读各大出版社,尤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专业书籍(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现代语言学丛书”,全为国内外语言学术界大家的佳作)。③从外语研究科研方法上讲,国内研究过去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但现正向材料性研究特别是量化方向发展。根据目前国际上流行趋势来看,量化方法很受欢迎,即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证实观点,这样论述问题就更客观,更有说服力。而国内对定量方法了解太少,因而实证性研究成果很少,80%的研究都“不依赖数据”,这与具有牢固实证主义传统的西方学界迥然不同。导致写出的论文说服力不强,不符合国际化标准,违背“对非母语的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必须以数据为依归”的原则。所以我们要努力遵循实证主义的路子,学习使用量化研究方法。而即使现在的质化研究也不是过去质化分析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有许多新的内容。另外,计算机科学发展不但使质化分析走上新的台阶,而且有可能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我们要大力进行材料性研究方法的“扫盲”,努力普及量化研究方法;广大英语教师也应调动自己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研究和教学的结合。这是英语研究者科研能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