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对策

作者:徐春晓 张伟民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1.观念不正确
  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工作实际投入更少,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配备了专兼职教师,但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咨询学生也屈指可数。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再加上如今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升学率的高低左右着学校的声誉,在部分有功利的领导和教师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或重或轻的工作,投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势必就较少。
  
  2.内容不合适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正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边听边记,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学校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少,甚至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有些教师、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倾向也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人员不规范
  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好多人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专兼职人员和班主任老师居多,广大任课教师参与的少;部分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源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
  
  4.没形成合力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在强大的教育合力下达到的,尤其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些家长只希望孩子学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教师的事,自己是无所作为的;更有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贪图自己娱乐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孤掌难鸣,效果难以显示。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为克服以上种种不足,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使之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发展各种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成绩再好也无法面对社会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挫折,经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验。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恶性案件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呼吁。我们不需要“一阵风”式的重视,希望心理教育能列入政府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以细水长流式的常规性指导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长期培训、进修落到实处,而不要前一阵轰轰烈烈,后一阵偃旗息鼓。
  
  2.丰富活动内容
  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缺乏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加上父母过高的期望、社会竞争的压力,造成了这一代学生的特殊心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专门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去做。基于这些认识,学校应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投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如我们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由心理辅导室牵头,按校、年级、班级三个层次,开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群体发展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讲座。二是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设置心理咨询信箱,设立心理咨询热线,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师生通过沟通、聆听、分析、诊断、目标、指导、效果几个环节对偶发性、间断性心理障碍进行辅导,对个别案例进行追踪辅导,2001年以来已有约200名学生得到帮助。三是建立试点班心理档案400多份,作好资料积累和典型案例的会诊工作。这样,在全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浓重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和习惯。
  
  3.重视队伍锻炼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应把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水平视为“重中之重”,即通过系统的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班主任在学校中处于特殊地位,直接肩负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并使其成为有用人才的重任。由于与学生直接接触较多的缘故,班主任对学生的品格、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喜悦、痛苦、烦恼、忧虑等各种心态,能及时了解和发现。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班主任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去,那无疑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我们十分重视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举办了全员培训班、上岗培训班、青年班主任培训班;举办心理辅导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组织好主题班会的示范课;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要求班主任确定心理辅导小课题,形成小论文,并开展交流。
  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关心老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注重感情投资,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种安全感、舒畅感;合理运用评价和惩治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之成为激励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之一;同时还应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这样可以把师源性的心理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4.密切家校合作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师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家长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其四分之三来自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有效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因为孩子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还要在社会上、家庭里生活。如何引导孩子成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等,都是每位家长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家庭德育观念和人才观要有所了解,要转变育人观念。现代研究也表明: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整个家庭系统中的问题,学生父母和老师一起配合对孩子进行帮助,这对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非常有效。鉴于此,应建立家校密切配合的良好机制。具体措施如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培训提高家教水平;建立家校联系卡,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引导;印发家庭教育简报,提供理论指导或以鲜活的成功家教事例增强说服力……这样,可有效消除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对立,使家长积极参与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来,把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从“心”开始建立和谐美好人生,我们期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取得应有的实效。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