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论和谐教学的原理与实施方法

作者:陈平文




  一、和谐教学的原理
  
  和谐教学,是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要实现和谐教学,就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
  
  1.教学过程的和谐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以下六种关系。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认为平等、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将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而对于非重点或者很容易的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某些形式和内容;不但要备课,而且要“背课”,只有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深入浅出,才能把大部分时间集中到观察学生和考虑教法上来。
  (3)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原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程序来进行。教无定法,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机械地照搬照用。贵在得法,就是指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
  (4)学生与教材的和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这是解决这一和谐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而对学生本身而言,则要注意新旧教材中内容的衔接,避免出现知识的断层。不仅如此,学生要学会预习,力争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为课堂上顺利接受教师的讲解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要及时进行课后的复习,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应用。
  (5)学生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学方法的和谐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参与的主动性等。其次,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不然只有教师一厢情愿,往往会事与愿违。第三,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么教,更要考虑到学生怎么学。
  (6)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和谐。教材往往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来编写的,是教学方法得以采用的依据。教学方法往往必须与相应的教材相适应。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灵活吸收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
  
  2.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心理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教学过程只有与教学环境密切配合,相互适应,才能使教学处于和谐状态,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过程与心理环境的和谐。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课堂才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满足感和美感。
  
  二、和谐教学的实施方法
  
  和谐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以下一些方法应该受到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1.切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为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自己真挚的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
  
  2.切实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此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因为这样老师就可以客观地确定哪些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哪些教学内容需要精讲,避免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或根据大纲规定应该掌握而学生实际上却没有掌握、因而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真正内化教学内容,上课时才能做到讲得精、讲得透、讲得活。
  
  3.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上课开始时,要坚持严格执行“起立、行礼、还礼”这一动作程序。这是课堂组织的开始曲,也是组织好教学、维持良好课堂纪律、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一种必要手段。它的好处在于: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强制性地让学生放弃一切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把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为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奠定基础。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基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条件等,并不是说各种教学方法在使用时一定要用到。虽然存在某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单独使用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是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加以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5.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能赋予教学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能使师生双方感情发展波澜起伏,此消彼涨,构成教学艺术之内在动律,使教学产生一种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良好的教学节奏,还能使学生学习的外部教学环境的节律与学生的心理节律的相位尽可能一致,节拍尽可能达到和谐,这样便可以减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6.协同学生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单凭听觉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词,而视觉的传达速度则是听觉的一倍;视觉和听觉同时起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因为各种感官都从同一对象接受信号,会使大脑皮层各个相应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建立多通道的信息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眼、耳、口、手、脑等都动员起来,让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一起参与协同学习。
  
  7.维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水平。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愉悦而又和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为此,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分析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和缩小乃至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距离来不断消除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8.掌握教学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偶发或者复杂的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灵活多变、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知识、灵感、修养等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它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源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教学经验、技巧的积累与升华,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护与关怀等。如果教师具备这样一种机智,就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就会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机敏、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上是实现和谐教学时可供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显然,要实现和谐教学的目标,可以采用的方法不可能只有以上一些。教师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办法,争取和谐教学这一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敏勤.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谐教学法研究报告.人民教育,1999(9).
  [2] 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舒生.教学法大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