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关于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原则的思考
作者:徐冰鸥
当前,我国已由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过渡到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兼重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是根据国家对未来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而设计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标准,它对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学校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反映了社会对个性特殊性的重视,具有极强的个体性与灵活性。
在宏观课程结构体系中,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课程管理系统按照等级结构排列,划分为一级一级的子系统;在上下两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从属关系。国家课程处于最上层,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与根本保证。地方课程处于中间一层,它是不同地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发展。学校课程处于课程结构的基层,它离不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规范与引导,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地方课程的标准加以设计和开发。这其中,国家课程是地方课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地方课程则是学校课程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国家课程的延伸与完善。
从宏观课程结构状况来看,地方课程在其中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课程结构改革,重要的一点即是国家课程部分让位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因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与课程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设计多样的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上。从课程结构的构成来看,地方课程直接关系到宏观课程的结构状况,缺乏地方课程,或者地方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恰当,都不利于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中间一环,是连接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与纽带。从地方课程与学生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更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参与社区实践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培养。从地方课程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来源于社区实际生活,着眼于当地实际问题对社区成员的要求与期望,促进了社区教育资源的知识化、理论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地方课程的实施,最终要着落在对社区现实问题的关注、改善与解决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课程还是连结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二、强调发展地方课程的重要意义
强调发展地方课程,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即是为本地社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的特殊人才,在此课程目标下,所培养的人才必然更为适应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可以直接地作用于自己的生活现实,从而感受、认识、领略到教育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地方课程注重实践性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功利性,能使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能够极为直观地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生活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强调发展地方课程,有助于建立民主开放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开发体系与课程管理体系。随着地方课程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的宏观课程结构的三级体系将更为牢固,地方在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上的权力也将逐步增大,其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的增加,将促进课程结构更为完善和合理,课程内容更为科学和实用,也将进一步推动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开发体系与课程管理体系的民主与开放的进程。
强调发展地方课程,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实践效率,有助于增强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和强化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适应能力。发展地方课程,可使各地所拥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避免了课程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弥补了国家课程对各地不同教育资源开掘利用的不足。发展地方课程,其研究、开发、实施、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处于基层的教育实践者更多的活动余地,使他们更有可能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新的理论融铸为一,并加以实践验证、反思与改进,充分提高了教育研究活动的实践品格。发展地方课程,使学校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更为完备,也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一扫国家课程对现实的被动适应性,加强了教育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强调发展地方课程,是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不一致,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校本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与条件。而发展地方课程,则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州、市)、县(区、市)等各级的教育教研部门为基础,加上各地高等学校、文化部门及教育行政领导机关的人员等组成地方课程开发中心,协同合作,搞好地方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这样,既兼顾了不同群体对地方课程的不同认识与要求,又避开了单独开发的具体困难与课程发展无法深入、难以为继的窘境。
三、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地方课程开发应坚持“服务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归属于地方”的宗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学生利益优先原则
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要的设计理念就是需要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地方课程设计的最大原则。地方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学生发展为终极目的的,这种说法并非要否定其他利益的重要性。
2.独立性和协调性原则
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互相替代。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开发中一定要强调其独立性。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地方课程充实和丰富了学校课程,使学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地方课程也可以从学校课程的设置中吸取精华,进行调整与充实。应在确保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程在课程中的比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主动地研发地方课程,形成国家、地方、学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地域性和本土性原则
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针对性。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中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地方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适应当地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注意差异。要加强社会实践和职业技术等内容的课程建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
地方课程在开发途径和实施方式上,要切实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采取参观、访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地方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也必须体现灵活性,可以是教师班级讲课,也可以是听演讲、报告,观看电影、录像或是组织调查研究,还可以是学生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学习信心,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
地方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综合渗透;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地方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切实反映社会生活,避免空洞说教。
6.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
从课程类型来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而属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范畴。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以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地方课程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体现时代特征,要充分体现该领域近五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和文化,使学生初步了解该领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较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