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作者:乔 晖




  语文创新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解、尊重文本,又让学生设身处地联系自身与生活实际来体味、感悟。强调以前所忽视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养成。教学方法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主要以讨论、交流为主,体现知识建构、以人为本、平等对话的理念。这些在新课标中都有所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鼓励师生广泛利用和挖掘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各类人文资源,作为语文学习材料的必要补充;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知识的运用、创造重于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更多地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是必要的
  语文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既是落实创新教育的需要,又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要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必然要进行语文创新教育。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宗旨,以学生创新实践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现代语文教育”。语文创新教育要摆脱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充分发挥语文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主导下,批判性地继承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各项活动中重视语言的运用。从创新教育的视角重新认识语文的内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其创新的意识,发展其创造的潜能。
  
  2.语文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学习的形式往往是课堂有意识学习与语言环境中有意识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语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体。语文学习的这种特殊性对增强主体意识提出了很高要求,通过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有了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习才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会有主动性,有了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语文才有可能。语言的形成、发展源于实践,语言的习得、尤其是口头语言的习得主要靠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关键是要有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的发挥又以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语文学科的学习与自然学科不同,不是绝对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的是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受益,也很少非此即彼的精确的标准答案,学到哪个层次、什么程度,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状况关系密切。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人,必须在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中,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被动的学习而获得的,而主要靠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并加以发展。
  
  3.语文学科自身也要求进行创新教育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因而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基本任务。语文创新教育就是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语文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全面的基础,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开拓新路。语文教育各个时期的发展进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创新活动,这些内容与活动在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中发挥着原动力作用。可以说,自从语文学科教育创立以来,从语文的表达形式到语文的教学内容,从语文教育理论到语文教育实践,从语文教育模式到语文教育心理,乃至语文教育观,每一次变化发展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创新。正是语文教育的这些创新,才推动着语文教育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所以,创新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目标。
  
  二、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途径
  
  1.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促进学生创新的因素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而语文教育离不开语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方面:一方面语言经过听、读内化为思维;另一方面,思维的结果通过说、写、用的表象表现出来。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思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的开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能力的提高中,长期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语文的基本单位是文字。汉字易于引发联想、想象。汉字源于象形,具有超方言和通古今的功能,能够使人们产生内涵丰富的联想。汉语词语的组合自由灵活,使表达辞约意丰;汉语声调和音韵的变化多样,使诵读富有韵律,使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够得到高度发展。汉字易于促进左右脑开发。汉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又有极强的图形性。因此对汉字的辨认就必须大脑两半球共同参与,从而促进左右脑全面的开发。汉字易于加速信息传播。汉字发音单纯、表意明确、词序规则严格、文法比较简单,具有分析性质,这使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具有简约、明确、信息量大、阅读速度快的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在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中引发学生对创新的自觉追求。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发展形象思维,并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重点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既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所必需,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2.语文教材、教学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造性的“物”。如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创造——苏州园林,高级工艺品——景泰蓝,北宋科技重大发明——活板,精巧的工艺品——核舟。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其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具说服力的教材。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邓稼先、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文”。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文学的创造是思想的创造,也就是语文的创造。因此,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要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充满着创造精神。我们要把语文教材变成一座创造的宝库,让学生在文学遗产中予取予求,俯拾即是,发展创造力;也要让他们感觉到现有的语文教材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这样便带来了创新的动力。
  在充满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但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学生的知识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听话的过程,伴随着情感的感染、想象的驰骋,创造力因素一直掺杂其中。说话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说话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阅读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创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作为创造主体,创造潜能的发挥有着极大的空间。写作是综合性能力的运用过程,它是学生自觉运用语文这一思维工具观察分析、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实践,是学生内化语文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各自又都是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与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增加积累,增厚底蕴。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自由自在的学习状态之中。
  
  3.语文学科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学习包含语文知识、能力、智力、美育、情感教育等有利于形成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就知识而言,语文学科不仅有语言学、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而且有哲学、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横向交叉、渗透、融合,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十分明显。就语文开发智力而言,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这些能力是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每种能力,都将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能力,甚至影响到整个创造力水平。就语文美育、情感教育而言,语文课本中那些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和文章精华,融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道德美、语言美于一体,那些阐明事理和哲理的政论文、说明文,也无不蕴藏着思想精华、科学结晶。语文与美育、情感教育互相渗透与综合,能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的自由得以充分发挥,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活力。
  语文学科应该从书本知识学习,向强调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社会、结合生活实际方面转变,要由机械的语言学习,变成鲜活的、多种多样的语言生活的学习和实践。要在语文学习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要求,让他们在快乐、有趣并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氛围里听、说、读、写,让他们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创造个性去理解、表达和运用。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