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中学生控制源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作者:张亚宁 荆 雷




  “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J.B.Rotter)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它与海德、韦纳等的归因理论不同,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内外控是衡量这种个体差异的维度,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则常把行为之后的事件看成是机遇、运气或超出自己能力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从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控制源的不同倾向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倾向于内控的人更乐观、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控制源倾向对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作一研究。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往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不良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本研究主要从控制源角度研究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从山西省太原市抽取了4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测试,并分析结果。共投放问卷800份,回收750份,其中50份无效问卷,总有效率93.8%。总人数分布为:初一131人,初二138人,初三128人,高一135人,高二134人,高三84人,男生361人,女生389人。
  
  2.方法
  (1)控制源量表: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ANSIE),它将心理控制源作为以内控、外控为两极维度的泛化期待进行了评定,包括40个条目。
  (2)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该量表由华东政法学院邬庆祥等编制,共36个题目。
  选取太原市内4所中学,在每个年级中选取1个班级,收集每个测试对象的统计特征资料,统一指导语,随堂测试,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将收回的有效量表运用EXCEL2000和SPSS11.0统计编码、录入、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控制源量表的结果分析
  (1)不同年级中学生控制源发展差异
  通过对全体中学生的统计分析,得出中学生内外控倾向平均数,其中男生为14.9446,女生为14.3753,得分高于平均数的学生倾向于外控,得分低于平均分的学生倾向于内控。经F检验,如表1所示,初三与初一、初三与初二、初三与高二的控制源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初三控制源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P<.05),因为控制源变量值越小表明越具有内控特征,提示初三较初一、初二和高二更倾向于外控。其发展趋势为,初一、初二年级主要倾向于内控,差异不显著,从初二开始趋向外控,初三年级外控值达到最大,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差异显著(P<.05),明显倾向于外控,到高一又重新回到内控,高三又倾向外控发展,但不如初三发展趋势明显。
  表1 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中学生控制源发展差异
  
  (2)男女生的控制源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控制源发展差异不显著(F(1,749)=3.137,p=.077>.05),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控制源发展影响也不显着(F(5,738):1.762,p=.118>.05)。
  
  2.人际关系量表的结果分析
  (1)不同年级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差异
  经F检验,初一与高三、初二与高三年级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三人际关系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提示高三人际关系质量明显不如初一、初二(F=2.581,P<.025)。
  (2)男女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差异
  经F检验,男女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0.829,P<.001),女生人际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提示女生人际关系显著好于男生。
  
  3.控制源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相关
  控制源与人际关系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F=-.406,P<.01),说明控制源可能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即中学生越倾向于内控,人际关系越好,反之亦然。
  
  4.控制源与人际关系发展的回归分析
  男生的人际关系与控制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源可以作为人际关系的预测因素,它占了总变异的18.9%(F=35.650,P<.000)。女生的人际关系与控制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源占总变异的13.3%(F=26.873,P<.000)。初中生人际关系与控制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源的预测能力占总变异的15.2%(F=41.395,P<0.000)。高中生人际关系与控制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源的预测能力占总变异的18.1%(F=50.704,P<.000)。可以看出,以上男女生和初、高中生回归分析的F值均大于25,说明该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三、讨论
  
  数据显示,控制源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为控制源变量值越小表明越具有内控性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倾向于内控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越好。
  男生控制源水平比女生高5.6个百分点,说明男生控制源的倾向对其人际关系优劣影响更大,说明倾向于内控的男生通常有较为成熟的价值观、遇事沉稳冷静、积极乐观,因而人际关系也就更好。我们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是形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模式中,对于男性,成熟、冷静、优秀的组织能力,善于控制情绪和幽默更为人看中;对于女性,更强调顺从而非独立,更强调外观而非实力,社会允许她们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允许她们凭直觉行事。在认同性别角色的同时,个体也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因袭了既定的性别角色心理。
  
  在初、高中人际关系回归模型中我们发现,初中阶段控制源水平比高中阶段低2.9个百分点,说明初中生控制源发展程度没有高中生完善。这与个性发展规律是吻合的,罗伯特·凯根在《发展的自我》中将个体的发展分为:一体化自我的消长,冲动性自我的消长,维我性自我的消长,人际自我的消长以及法规自我的消长。中学阶段正处于维我性平衡向人际自我转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学生开始进行角色认识文化的灌输,这种灌输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和同伴群体。他们从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向人际关系协调的方向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心理特征的逐步完善,中学生对于自我的控制也更趋向于成熟。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