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偏差及对策

作者:吴金卫 刘爱玲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很大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爱国主义永远是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们冷静客观地正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分析其存在的偏差,并致力于实践创新,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偏差的主要表现
  
  1.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庭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蒙、奠基场所。但我国很多家庭在教育上却存在着很多误区和偏差。
  (1)“好好学习”的教育误导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功利化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的谆谆教导中成长着。当然,要孩子好好学习是没错的。问题在于,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仅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就够了吗?好好做人呢?好好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呢?好好爱家庭、爱父母、爱他人呢?这些都是生活在新世纪的人必备的素质,父母们为什么没有反复要求呢?如果与父母常常讲的另一句"没出息"联系起来看,答案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家长们普遍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才能成为人上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可见,父母亲从一开始教导孩子读书的方向就有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们只知道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未来,长大了很难有国家观念,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了。
  (2)爱的失衡和为公意识的缺乏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在家庭中受娇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他们处在一种过分被爱,但又很少需要付出爱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在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中,难以产生一种很强的为公意识,只能形成“自我中心”的畸形品格。而大凡爱国者,都是富有公心,正义凛然的。如果青少年缺乏一种把国家、社会同自身利益和自我发展联系起来的公心和正义感,那么即使他们有一些普通的爱心和责任感,也不会升华为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牺牲的高层次,又何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因此,爱心的培养便成了家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前提。家长要教育儿童懂得爱,并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孩子只有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才可能爱国家、爱民族。
  
  2.学校教育的偏差
  (1)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趋于政治化和形式主义
  当今世界,为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各国都兴建了各种各样的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然而,我国的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过于突出革命性和阶级性,忽视了全面性、生动性。所以,尽管每当清明节等重大节日来临时,学校会组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纪念活动,但当青少年学生置身于各种程序化、教条化的纪念活动中时,能感受到富有时代气息、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吗?原本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却成了简单化、教条化的政治教育。如果我们的观念还一直停留在教育知识为社会培养工具的水平,那么,爱国主义教育恐怕会越搞越狭隘了。
  (2)课堂教学特别是历史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不高
  历史课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我们的历史课教学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却严重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首先,由于受传统课程管理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历史课教学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特色;方法简单,缺乏创新;评价片面,忽视发展等顽疾。这种种局限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很多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不能辩证地看待历史事实,一味地片面强调我国的“历史成就”或“屈辱史”,试图以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一味强调“历史成就”或“屈辱史”的教学只能引起学生的自大、虚荣心理或者自卑与复仇心理,而这些与爱国主义教育所包含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南辕北辙的。
  
  3.社会教育的偏差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误导
  长期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称之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更被称之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至理名言,然而,仔细想想,这一名言也有不合理之处。在当今社会中,也许你会想既然是“匹夫有责”,那么,他人是匹夫中的一分子,他人当然应该负责了。至于我该不该负责无所谓,从而把自己应担负的那部分责任推出去了。如果人人都在推卸责任,当然也就成了人人无责了。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应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自然而然地就会培养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那么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兴盛?
  (2)爱国主义教育太过抽象、笼统,缺乏人本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一直停留在抽象的说教层面,实施中又目中无“人”,以致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真正的心灵震撼。例如,二战以后,全世界都很快了解了犹太人的苦难,我认为这绝不是因为犹太人占据了世界上多大的话语平台,而是因为他们的申诉是具体的、感人的。在一个以色列二战纪念馆里,幸存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寄来他们的照片,照片的旁边是他们填写的卡片,写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遇难,再加上幸存者现身说法的激动讲述,这些具体的、动人的意象足以震撼每个参观者的心灵了。然而,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30万同胞,他们姓谁名谁?我们不知道,只看到一堆皑皑白骨;他们每一个人和他的家人因为这场浩劫,命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一无所知。“而这些没名没姓的受难影像,相隔年代久远的人民就会变得麻木,或者仅仅是发几声慨叹而灵魂根本不到场。”而最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现实的、具体的土壤,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只留下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的思考
  
  1.家庭教育
  首先要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常言道“家教示范,品行为先”。要教育子女爱国,就要以自己关心集体,有公德心的正气和民族骨气去影响教育子女。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仁人志士都是深受其父母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言行感染和熏陶的。父母的示范作用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地铭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甚至左右其一生。其次,家长应因地制宜,随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长应着重结合日常生活、娱乐、外出旅游、看书报杂志等实际随时教育,例如家长可有意识地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图书和电影给孩子看,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孩子获得一些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同时,寓教于乐,让爱国主义教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最后,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去接触和正确理解社会生活,从小事小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从很小很小的事做起,慢慢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孩子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步培养了良好的言行品德,才能逐步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
  
  2.学校教育
  首先,要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特别要重视对学校教育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只有教育部门重视评定学校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变学校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标准。在高考录取中,各大学也应将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等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三性”,即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连续性,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疏导性;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融汇于学校的校风、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中,使学生把爱亲人、爱乡土的感情逐步升华为对民族和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爱国主义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模式向开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这样,才能使三方面教育互相沟通,使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外课堂,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3.社会教育
  首先,社会应倡导“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观念,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形成一种“自我责任”的道德风尚,从而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将许多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例展现给人们,例如由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达到震撼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关心祖国的命运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看作应尽的义务,树立爱国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等。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