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作者:杨艳莉




  我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组成。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它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竞技体育的对象是运动员,它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超越自身体能极限,与增强体质有着本质的差异。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学校运动会的主要模式是田径运动会,报名参加者大多是体育成绩较好和身体素质比较突出的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只能成为热心的观众被留在看台上。这样做忽视了广大师生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和班级在运动会上获取的名次与奖牌当成主要目的。而校运会的本质意义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1.项目设置为竞技体育的目标服务
  综观小学、中学、大学的校运会,无论是参加办法、竞赛办法还是项目设置,几乎都是以田径为主的大部分奥运会项目。很多项目学生没学过,并且难度大、技术性强,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不少学校的校运会中,由于项目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多数学生兴味索然,或不敢问津,以致经常出现一个班只有几个同学报名参加校运会,而班主任强求学生报名参赛的现象。
  
  2.竞赛办法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参赛单位总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及每项限报的人数,致使举办校运会期间,几乎等同于放假。除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各班的服务人员外,观众寥寥无几!场面冷清,缺乏观赏性,年复一年的校运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与筹备运动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3.内容形式与现有的办学条件相互制约
  学校运动会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由于受多年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创新改革意识差。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再学习认识不够,加上信息交流不畅,使得能力提高不够,眼界不开阔,对当今新的体育项目和锻炼方式的认识了解有限,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故而只能维系旧的模式。另一方面,目前不少学校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十分有限,体育运动器材十分落后,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受到限制,只能开展一些体能性的、单一使用简单运动器材的体育活动。田径运动在基层中小学,甚至在不少高等院校,多年来也一直是学校运动会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与田径运动具有条件“简朴”的突出特点是分不开的。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和苛刻的场地条件,只要有一块空地和简单的器材就可以进行,这使得田径运动会成为了学校运动会的主要形式。
  
  二、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构想
  
  1.学校运动会应面向全体学生
  现行我国学校运动会为了达到选拔运动员,评定学生运动能力高低的目的,绝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参加运动会的乐趣,削弱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因此,运动会的对象应由面向少数具有运动才能、夺“牌”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活动,使大家都有机会和兴趣参加运动会的比赛,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
  
  2.运动会的内容形式和功能要改变
  结合当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大胆摈弃原有项目中不适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易产生伤害事故的项目,不断创造和增加一些结合体育教学要求和对身体素质发展有利的锻炼项目。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有益于生理、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由追求胜负、名次转变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和组织形式要适应集体健身的需求
  要集思广益,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如骑慢车比赛、托乒乓球跑、三人两足或多人两足、运水接力等,寓竞赛于娱乐之中。要突出体育活动中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感受,这些特性才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冒险精神。要不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要设置集体的、班级的参与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校运会不应只是学生的天地,在各类项目的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和教师并肩参赛,在活动中一起体味成功与失败。这可以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这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4.改变奖励办法
  改变过去校运会以名次与奖品直接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又强调参与的宗旨。
  
  5.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应当提倡由学生直接参与校运会的实际工作,包括项目的设置和实施,既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又使他们体会到运动会组织工作的艰辛和繁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运动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煌.论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学刊,2000(1).
  [2] 郝玉,贺军萍,张弓等.新世纪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改革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3] 方慧民,利用运动竞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安徽体育科技,2001(2).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