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于高中学分制建设的思考

作者:顾 明 程福蒙




  为了构建现代化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其中一个亮点是推行学年学分制。《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把学分制引入高中,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改变高中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范的、更富弹性的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育要素的优化整合,挖掘学生和学校的教育潜力。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它是反映学生在学校课程方面发展履历的一种课程管理制度,也是衡量学生在课程方面的经历和发展水平的一种课程评价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它是在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既不像完全学分制那样,打破学年界限,以整个学校为单位,统筹计算学分;也不像学年制那样,“所有学生按同样的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基本上保留原来的学习年限,但在课程设置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既有学年制的计划性,又有学分制的灵活性。
  
  二、实施学分制的特点
  
  1.实施学分制应由高中教育的目的决定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大学预备教育,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注重学术性课程,但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应对实际的生活有用。所以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就应提供有区别的课程,而不能只有一种单一的大学预备教育课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他们学习所喜欢的课程以及那些他们具有某些天赋的课程时,他们的心智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高中现在面临如何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管理制度应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学分制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教育哲学,它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程让学生选择,既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加速、加广、加深的学习,兼顾教育品质与因材施教的理念。
  
  2.学分制不是独立实施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分制与选课制、考试评价制度、学分互认制、学籍管理制等相关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组成上具有整合性,在功能上具有多元性。与学分制配套的课程结构是模块化的,以课程领域或相关科目群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并将各课程内容模块化,分布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自主地、灵活地选择科目模块,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学分制实施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1.确立规范的学分计算制度
  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要权力机构,学分认定是实施学分制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学校必须规范地认定每一个学分。为此,学校需要根据学分来源和学分结构建立规范的学分计算制度,除了学分评定外,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免修与重修
  学分制应允许学生免修,如果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以合理的方式证明自己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免学该课程而直接获得学分。对于学生已经修读但未取得学分的课程,应允许其重修。可以用补考或补修不及格课程来代替留级制,对于补考还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其选择自修或重修来补修。另外在达到该领域和科目的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跨科目或领域选修其他用来替代的模块。
  
  3.高考指挥棒是学分制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高中实行学分制有局限性和制约因素。我国高中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对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而言,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就是高中三年的终极目标,甚至是惟一的追求。而能否升学,在当前主要取决于高考成绩,因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仍存在。在高考的大环境下,高中学分制难以孤军突破。在实践中,难免会发生高一、高二搞学分,高三阶段搞考分的现象。学分制若不能解除高考对学生的压力,就会大大削弱其导向和制约功能。另外,近几年的高中扩招使得各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爆满,出现超级大校、超级大班,致使学分制中的分层教学、个别跟踪指导难以实施。对此,首先培养目标要层次化。人是有所差异的,因此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即要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功能。其次,改革高考制度和评价制度。可以通过加大选择机会,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参评人员,增加高中生的出路等方式进行改革。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使高校有机会重视中学生选修课成绩和个性特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分制的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逐步扩大优质资源数量。应逐渐放开民办高等教育以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竞争态势,扩大优质资源数量。
  
  4.高中学分制的实施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规模庞大,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所以从总体上讲,目前不少高中的办学条件还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很多的学校由于校舍小、资金少、教师缺乏或素质偏低等原因不能开设艺术课、信息技术课、实验课等选修课程,这样就不能开出足够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即使开设了,也无场地设施,活动无法开展,更无从取得学分。建议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开设课程,又要研究课程的组合优化,还要考虑课程对学生实际需要的针对性。同时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胜任学分制的要求。
  
  5.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的开发,是学分制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和保障
  高中课程应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改变学科中心倾向,体现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选择性的基础,而课程的选择性是学生实现其个性与潜能发展以及提高人生规划能力的前提。因此要设置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尤其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发展具备更优良的载体。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条件设置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强调课程的统一管理,确定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应从发展学生的能力、特长出发,而不是对某些必修课的补充。着眼于调动积极性,培养自主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来选择,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还要考虑到选修课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6.建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
  学生在选课上的主要问题可能表现在:所选课程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长远规划;不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等。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存在畏难心理与急功近利的思想,考虑的主要是怎样容易地获得学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正确;部分学生对课程结构,如学科内部的衔接关系、模块之间的关系等缺乏理解。因此若不加强指导,就会出现许多盲目性,令一些学生片面追求学分,造成课程体系被肢解,所学知识支离破碎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
  首先,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详尽全面的课程设置说明、教师安排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及时提供给学生。学校应设置指导办公室,做学生的升学规划指导或就业规划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个别建议和指导。
  其次,实行“导师制”,即“个别辅导制”。“导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且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选课学习,保证学到的知识是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
  最后,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转变家长的观念,使他们正确评估自己的孩子。避免无视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特征,选择一些不符合孩子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在选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家长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避免盲目选择而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实行学分制是崇尚个性时代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传统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虽然在推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