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音乐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

作者:赵 峰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建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其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音乐审美需求是人的审美需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审美方式无法替代的审美需求,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同时,音乐审美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有“辅德、益智、促劳、健身、养性”等巨大功能。它能够培养人美好的道德情感,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消除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因素,使人接受音乐文明,进而具有较好的情操、完美的人格。
  学生的艺术素养对于培育创新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赖于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学校艺术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具有恢宏的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解多元化,善于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从各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已经成为一种跨越民族和国界的语言,成为沟通人类精神世界的桥梁,成为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音乐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说,音乐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为“完整的人”的需要;从脑科学的角度说,音乐教育是开发大脑的需要;从思维学的角度说,音乐教育是挖掘直觉思维,进而增强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音乐教育是开发感性、陶冶情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的需要。只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获得发展,也就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
  音乐被誉为最感情化、最讲究和谐、秩序等形式结构的非语义性艺术,音乐教育对于开发人的右脑、协调,整合左右脑思维具有独特的效能,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情感的对话,也首先是与右脑的感性、想象相互动,进而与左脑相协调。音乐能使大脑的思维(特别是右脑的直觉思维)受到锻炼与开发,健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这已是科学家、教育家们所公认的。
  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出版的《音乐与大脑》文集中,作家达巴西奥认为“无论什么人对音乐技能的控制首先是在主管感情和直觉的脑右半球发展起来的”而具有音乐天才和音乐思考的人,都逐渐会将控制力转移到左半球,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特别钟爱,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酷爱音乐的,他说他创立相对论时,思维的态势不是靠语言、数学符号,而是靠图象式的直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也是钟爱音乐的,恐怕谁也难以否定音乐素养对他高尚人格的建构和创造性的思维所起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人形成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具有深刻的影响,它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所具有重要作用与地位是决不可忽视的。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的音乐,必得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对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来说,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视。通常说来,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它生动易接受,以情感的力量来支持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从情感上感染人。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凄。故先王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正是看到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中的活动,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注重音乐审美教育中这一崇高境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充分认识演唱革命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例如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多少人的抗日热情,一支《国际歌》唤起了多少革命者的共产主义精神。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听过古琴曲《流水》的人,无不被淡泊致远而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震撼。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基础上“引导人”的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高尚的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互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的事由,我们却直接触摸到了他的情感。互格纳还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因此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进入沉思,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愉悦,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许许多多的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正是成就一切伟大事业所不可缺少的。
  第三,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思维。音乐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已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我们知道智力是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系统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层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开发人脑、发展人的完整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音乐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人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是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100个人会对音乐有100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获奖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可以说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那样激发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总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正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感情,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第四,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疾病和痛楚”,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是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的。古人云:歌、舞、乐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音乐音响表达人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运动的一种状态。大多关于音乐进化的描述都把音乐与原始舞蹈密切联系起来。音乐益于身心健康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健康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会呈现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至于跟音乐密切结合的群众性的舞蹈娱乐活动,更是广泛而普遍的社会行为。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