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作文批语的好品格

作者:王泽龙




  如果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那么作文批语就是语文教师手中的一把剪刀或锄头,用得好,它能除掉学生心田里的杂草,为那美好的幼林修枝剪杈,松土施肥。写批语常常是一种辛勤劳动,要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全方位的思虑;写批语也是一种自然亮相,能让人由此透视到教师从人格到学识活生生的面容。那么,从总体上看,什么样的作文批语才算是好的品格呢?
  
  一、朋友的真情交流
  
  作文与做人紧密相联,教作文与教做人也不可分离。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最丰富最细腻的个性心理——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男女,学生的这些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影响,去培育。其实,哪怕是三尺孩童,也会有得到成人们平等相待和真诚呵护的心理需求,更何况青春季节的中学生,他们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但也正处在独立人格的形成期,正着意于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他们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自己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为此,他们会在作文中坦荡地展现自己的这些观察、分析和认识,将其作为展现自己独立人格的一种方式,同时又非常希望得到社会首先是老师的认可与尊重。这是他们的共同心理。而作文批语,不但是教师教学思想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更是师生情意交流的可靠通道,是学生关切搜寻对自己作文评价信息的主要窗口。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写批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好好做人,积极作文,那么批语就应该是爱的使者。它应当对所有为作文付出了心血的孩子们情真意浓,既要为水平高者锦上添花,也要为程度差者雪中送炭。有时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切要的真情抚慰,也能给那稚嫩的心带来持久的温暖和力量。以心换心,以情感情,才能换得学生诚实做人的进取之心和努力作文的不渝之情。明乎此,批语就绝不能是量刑适当而凛然在上的法庭判决书,也绝不能是诊断正确而冷面如冰的临床报告单。教师可以是学生们的长辈,但不是封建官僚衙门里的长官,师生双方人格平等,批语就应当是朋友间的平易对话;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尴尬和烦恼有时可以在学生面前加以掩饰,但作文批语应该是朋友间的真情交流。那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批语,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那种十年一贯、千篇一律的批语,只能使学生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或者,学生在作文中向老师吐露了某种真挚的心思和情感,教师却无动于衷,只在作文的章法结构形式技巧上指指点点,那就只能让学生感到问道于盲,大失所望;甚至,有的教师只打一个孤零零的分数或写一个冷冰冰的“阅”字代替批语,那就让学生如同空有一双热切企盼的眼睛,也只能在黑暗的屋子里摸索……如此,冷漠无情的批语只能抑制学生的观察力,挫伤学生的进取心,作文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为人生的自觉历练,只成了为免遭教师批评而不得不应付的苦差。无情的批语造成学生的无情不仅是他们对作文的无情,也是对教师的冷漠、轻蔑和无情。诚如是,就将是为人师者的失败和悲哀。
  
  二、球迷的热切鼓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由科学实验得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特别受到肯定和鼓励的学生,能够因此而更加自信、自尊和自强,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非同一般的提升。即如上文所言,中学生在涉世之初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分析和认识坦诚地展示出来的时候,本来就包含着能够得到老师认可与鼓励的热切期待。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古来成大事者大多免不了一次次的挫折,然而中学生的心灵一般还是稚嫩了点,多是只有看到自己辛苦耕作的汗水浇灌出了有希望的幼苗,他才会以苦为乐,进一步深耕细作直至它姹紫嫣红。其实就是,尽管“严师出高徒”,也可以“恨铁不成钢”,但是,如果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到处充塞着诸如“观点不当”、“论据不足”、“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之类的批评,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去理智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顿生一种劳而无功的沮丧,久而久之,又会生出“咱不是这块料”的苦闷,最终把作文视为畏途,自己当初的写作热情和希望归于消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具有伯乐的慧眼,并且像看台上的“球迷”们那样,能够为进门的每一个球乃至每一个潇洒矫健的招式,不吝发出兴奋的喝彩!茅盾上小学时,老师给他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的批语是:“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对于《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老师又批曰:“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谁能说,茅盾先生走上文学之路,耳边没有回响着老师那激情洋溢的鼓励?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颗文坛巨星将要高高升起前初露的微芒,为之鼓吹呐喊理所应当;我们的眼前都是些不起眼的石子,哪里有璀璨的闪光?殊不知,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当我们面对莘莘学子一方方真实的世界,那展现出来的疑惑与苏醒,愉悦与酸辛,耳语与怒号,总会有些和谐的亮色与动听的音响;无论是文首的新异,结尾的蕴藉,过渡的自然,抑或是选材的得当,用语的合体,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使用得巧妙……在和别人的横比或自身的纵比中,只要他有一点点的优异或进步,我们都可以给以理性的肯定,更应该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然,这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缺点和不求实地放大优点,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爱慕虚荣的心理,而是因为只有受到肯定的写作主体的能动力量,才最有希望达到极致的发挥。
  
  三、行家的中肯教诲
  
  教师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作文批语就应该是行家中肯的教诲。它应当是一架扫描仪,忠实地描绘出学生心动的轨迹;应当是一艘导航艇,将学生准确地导向成功的彼岸。在这里,不但“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而且,用语笼统所指空洞的批语,诸如“论点较鲜明,结构较严谨,但论据欠充分,论证欠有力,望今后改进”之类几近废话的话,也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需要的是:(1)胸有全篇,手抓重头。无论是简陋还是富丽,一篇作文往往就像一片园林,教师要熟悉它的每一条小径,才能道得出它的主旨精髓。只有掂得出全文的份量,才能写得出批语的份量。诚然,批语不必要面面俱到,但其侧重所道之一二,应当不离全篇的背景,使学生在通盘把握中知大端,明关键。(2)看穿底蕴,拈来真谛。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现象,往往反映着其思维的品质和方法。例如:看问题过于偏激,说明其缺乏辩证法的观点;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说明其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深切体验……批语要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中去,通过表层信息而揭示出隐蔽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到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因,使其豁然开朗,臻于新境,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写作的方向和未来。(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任何别人的“这一个”,下批语也就要明确地针对着“这一个”。比如他写作文常常内容空洞,就不妨让他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最好多写观察日记记下这些对象的迥异和微殊;语言贫乏,就让他多读诗文名篇,多抄录,多记忆,多运用……工业生产是成批量同规格的,我们教书育人则有似于雕塑师的工作,要针对每一块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雕刻和塑造。毫无疑问,教师通过批语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行家”的形象,才会获得学生较高层次的尊重,使学生产生向你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欲当“行家”,就必须学识渊博,除了文章写作学和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外,政、史、哲、经,理、工、农、医,老知识、新概念,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最大量地给予学生中肯的教诲。一位老师说得好:“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为了让学生翻不完,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页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