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略论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
作者:王文卿
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参与语文美育的过程,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正如教育部国家督导办主任郭振有所讲的,在现代社会里,在知识传授渠道丰富的客观条件下,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道德、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又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中人格的作用。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中学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闪烁着美的光彩,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美感实现的主导者,理所当然地应该读一些美学、美育方面的书籍,从理论上把握美育的常识和规律,以便于认识和欣赏语文教材中所展示的大量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崇高美、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等。
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呢?首先,要培养自己审美的感受能力。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课文时,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体会作品所具有的美。对课文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也可以说美感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要感受课文的美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自己对文章外在的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即通过亲自观察去领会自然万物在形体、颜色、线条、张力、空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对称、节奏、多样性统一等美的表现形式。比如读诗应该知道音节韵律之美,读散文应该知道意境之美,读小说应该知道人物形象之美。另一方面培养自己对生命运动形式的感受能力,即以积极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审美感知,才能在观察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如《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通过观察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的生长形式,感受到莲的生长像当时的文人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于是写文章赞美莲,赞美这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人的审美感受力正是在亲身观察实践中,在对生命运动模式的不断理解和体验中,在对生命的自我发现中逐步形成的。其次,要培养自己审美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要培养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先要培养对艺术美鉴赏的理解力,包括广泛的知识,以及对作家、作品、背景的了解等;要发挥自己的积极创造,对语文教材反复钻研、深入领会,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称、均衡、和谐、韵律、流动、节奏等各种形式。进而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获得独特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要培养审美的表达能力。教师要把自己审美的感受、审美的鉴赏能力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具有审美的表达能力。对语文教师来说,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如能通过和谐抒情的诵读,即通过口头表达使学生陶醉在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氛围之中,就会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优美意境的感知,进而引起联想,感受文章的美。教师的口头表达不仅表现在诵读上,还表现在教学导语和课堂组织语言等方面。教师的书面表达,表现在教师的板书、文章以及批改作业的评语等方面。
二、掌握语文美育的特点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进一步需要把握语文美育的特点。首先,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要体现直觉性的特点。“美读”是感知课文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美读要注意两点:一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二要掌握好语调节奏。这样才能创设出适应课文内容的、学生感到美的教学情境,才能促使学生直觉地感受美、领悟美。
其次,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要突出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面对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必须把握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进行教学。不同文体的审美教育又应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如讲《阿Q正传》时应该看到作品中的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物是形象,阿Q打架、赌博、画圆等场面也是形象,土谷祠、尼姑庵等具体环境也是形象,所有这些,又构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完整生活图画,是作品的形象整体。一部小说是这样,一首诗歌也是这样。如唐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如画的情景交融的景物形象。教师应该通过对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分析,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亲身经历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再次,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要实现愉悦性的特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也应该是美感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感人的艺术形象一方面激起人们或喜或悲的联想,一方面激发人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即艺术形象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给人们以审美娱乐。教师如能在讲课时采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指一点阅读的门径,给一点欣赏的暗示,使学生感受得到美的愉悦,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美”字来,并愿意随着老师在语文审美的过程中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这就实现了语文教学审美愉悦性的特点。审美的愉悦性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运用这一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自己美的教学素养
掌握了语文美育的特点,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自己美的教学素养。美的教学素养不是一下形成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形成。培养美的教学素养,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必须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才能诱发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并去把握其中的意蕴。教学语言应力求形象鲜明,事物的形、声、色能够历历在目,声声在耳,才能吸引学生,推动他们深刻感知教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的声调应亲切、柔和,富有音韵感,讲究抑扬顿挫,讲究语速的快慢节奏、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换等。如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语言美的范例,她的语言不但饱含情感,而且形象生动,善用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
其次,要做到教学方法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美指的是在方法适当的基础上增强方法的灵活性、应变性和创造性,在方法中注入教师个人独特的个性,即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教学规律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以创造的教学方法。这种创造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在审美创造中,每一位教师在采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番改进和处理,切记生硬模仿。对方法的采用要得心应手,融会贯通,能够深刻地把握教学的实质,不求其表,而求其实。也就是要确实使自己采用的方法,能教导学生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能引导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能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再次,要做到教学的交往美,主要指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达到彼此融洽、十分和谐的境界。在交往中充满着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这种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每一次交往双方都各自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愉悦,甚至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一方面用简短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神态都能使对方心领神会,从中悟出一些意味。至于那些不言自明、一拍即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高度默契,则是教学交往美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难题,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到教学的结构美、逻辑美等。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学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 庄肃静,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 焦绪良.课堂教学技能.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5] 教育研究.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