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作者:胡春梅




  随着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模式、师生观等。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的重建已成为当代教育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定义中,教师概念的典型代表是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是向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惑答疑的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扮演着传承文化的角色。传授文化知识,塑造学生完善的个性成了教师的主要职责,于是形成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师生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缺乏自我、缺乏人性的“物—物”关系,即知识的传播工具与知识的接受工具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被动的、对立的。一方面,教师被动接受上面指派的教学任务而“照本宣科”,另一方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的学习兴趣被扼杀。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人的“自主”权利,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
  随着网络文化的壮大,教育的传统基石也将被强烈地撼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人,自然会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理念的影响。因此师生的角色、形象、地位乃至心理状态都将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须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
  
  二、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改变
  
  1.教师权威削弱,教学权力转移。在传统教育中,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网络教育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网络教育空前的挑战。在网络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教师的专业权威,网络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成为不断接受外部刺激的容器。网络教学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日趋平等。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书本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对立的。网络教育的学习目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网络教育使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学校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网络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关系日趋平等和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3.角色定位转变,师生共同提高。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师的重点则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于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网络教育过程,实际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网络教育中师生角色都将重新定位,网络教育的新型学校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因此,网络教育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应如何建立,教师如何定位,学生如何定位都将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三、网络教育下教师的重新定位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不仅决定着学校的组织以及运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和学的方法。因此,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所引起的教育活动主体、所处地位、相互关系及活动方式的变化,必须对以往的师生关系进行调整。如何处理好教学关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网络时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必须对新形势下的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教师要在学业上由主导地位转为淡化主导,倾向协作。在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仅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就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囿于自己的学识及经验局限,被动接受信息较多,独立思考较少,并且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力也较弱。因此,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学术上的优势和经验上的丰富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欲望更为强烈。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人格培养遭遇极大挑战。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如何对网络时代的学生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除了采取传统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感人外,更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依托传统教学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尽可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联系,加强人际交往训练,培养网络时代亟需的协作精神;第二要利用网络现代化手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设计一些新颖的、贴近校园生活、趣味高雅的校园网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校园舆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四、网络教育下学生的重新定位
  
  在网络社会中,学习不再意味着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意味着个体获取、利用、加工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导航。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在这种基础上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自我”和“人性”,这就为建立以“人”为基础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更多地是指平等的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关系的建立。通过这种沟通,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双方都获得了发展。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基石,缺一不可。学生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人格的完善。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与民主型的师生人际关系密不可分,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与学生交往的经验,而且要有理解人的能力、情感反应能力、行为判断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对学生诚挚、深沉的爱。因为,师生间的交往是情感、认知、行为、意志等多方面的交往,它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教师纽带,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
  
  五、网络教育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再是老师绝对权威的不平等关系。学生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传统的定位来看,网络改变了二者的定位,所以建立在传统的定位基础上的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就缺少了根基。换句话说,研究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以对教师和学生的传统的社会定位来考虑问题。认识到了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利用解构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或学生的角色的转变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网络“迫使”教师和学生发生这样的转变。而且,由于网络中角色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出现了某种不真实性、非对应性。同样,在网络中,教师和学生的概念也不是以往那样简单。教师和学生的概念更具流动性和可变性,教师、学生的概念和真实的人已经脱离,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一一对应。网络中的教师包括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等等,学生可能是真正的在校生,也可能是社会上的在职人员甚至也是教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网络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作用,解构了传统的教师概念和学生概念,进而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表述为,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中,传统的教师概念和学生概念及其关系消失了,但教师和学生依然存在,师生关系同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