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网络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梁 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人类文明带进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使得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思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方式及各种文化思潮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且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转变并日趋复杂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学校德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当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德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以达到即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一、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
  
  1.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一是导致学生政治观念淡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多元化;二是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网络独有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在虚拟的空间里相互碰撞,而充斥于其间的文化信息首先是政治的产物。在网上充满着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风俗习惯、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过程,难免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冲击,消解了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若青年学生长时间浸泡其中,很容易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脱离现实社会,产生诸如情绪波动、焦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下降、思维迟钝等诸多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闭或自杀意念的形成。
  2.削弱舆论导向的控制力。网络时代是一个舆论更加分散的时代,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处于分散和无控制状态,参与讨论者众多,大家以平等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的局面,难以形成主导舆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地位必然受到挑战,也导致了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常常陷入被动状态。此外,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也受到网络的冲击和影响。
  3.学生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膨胀。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学生不需要暴露个人的真实身份即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难免会造成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膨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容易冲破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会产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冲动。
  4.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及生存能力。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主体,如果产生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则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情感关系便被取代,使他们成为游离于现实和虚拟中的“双面人”,从而引起人格异化和人际交往障碍,造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并直接影响其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二、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带来的机遇
  
  1.网络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颖的教育模式。网络具有丰富的表现模式,通过多种感官的集成刺激,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作为教育单位,应该积极采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教育工具,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2.网络教育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手段。网络教育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缺点,它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生动地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思想道德教育增加生动性和说服力提供了手段,从而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网络的开放性提高了学生自立、民主和平等的意识。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使得网上的思想交流活动更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积极氛围,更有利于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学生可以将平时不方便说、不愿说甚至不敢当面说的心里话进行真情吐露,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平等,学生在网络中完全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没有绝对的权威,彼此之间以互相平行、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的生产、交流与利用,增强了学生的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在网络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独立探索和解决,这种自立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4.网络信息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网络具有时效性,社会热点新闻、校园敏感话题等在网络上可以更快速更及时地得以传播,通过浏览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即时评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带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有利于快速反应,及时解决,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从而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三、加强网络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解放思想,开拓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丢弃,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不能将网络教育万能化,毕竟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对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不足。
  另外,当前学校网站上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充实、更新速度慢、形式单一、资源不能共享等等,导致了布局分散、影响力不足、吸引力不强等不利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并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网站的链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整体效益。
  2.加强学校绿色网站建设。网络作为一种高度自由和开放的传播媒介,信息的容量巨大,信息的突然性和易复制性对思想道德教育构成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个特点,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监控。面对有害信息和不法黑客的侵入,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学校网站是一个全校师生共同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尤其是校园BBS,作为一个在校学生发布个人观点和辩论的主要版块,尤其要引起网络管理人员高度的重视,对校园网络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做到及时发现,马上解决,对跟踪到的当事人要作适当的处理,既能教育当事人,也能在校内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促进互联网在学校更加稳步、健康的发展。可以采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建立道德建设版块,可以针对社会上或学校内部出现的一些热点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相关教师作为版块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论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学生就会通过互相的辩论和教师的指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时代的了解,了解网络化时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才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教学活动。首先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培训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其次是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危机意识、时代意识,使我们的教师具有现代意识。
  4.加强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力度。虽然网络教育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与接纳先进的理念及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加大对学校品德学科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正确认识网络的诸多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熟悉网络技术,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当中。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品德学科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门说理艺术。
  5.注重构建立体网络教育格局。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在网上经常会表现出多变性、多样性和虚拟性,但其思想产生和最终形成的根源仍是现实的社会,因此,要开展好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网下工作的配合和支撑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应当注意加强网上、网下工作的整体互动,如网上重引导,网下加强道德规范教育;网上重答疑解惑,网下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网上加强跟踪监控,网下加强说服教育等,通过这种立体的教育战略,有利于发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
  6.建设优秀信息资源,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网站的生命力在于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如果网站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点击率不高,则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大力投资,教师要大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资源,特别是一些在本校发生的热点问题应该及时反映在网络上,使网站真正参与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信息资源中渗透思想教育内涵,增强其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快捷高效的校园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使之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