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作者:高爱芳 高卫松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1]。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2]
  
  一、当代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1.日常行为方面
  在日常行为习惯上,表现为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社会公物、学校公物和自然的花草树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遵守基本的校规校纪。
  现在的青年学生已经普遍忘记小时候唱过的歌谣“果皮纸屑不乱抛”了,马路上、公园里、校园里,学生们随地抛撒垃圾、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朵;校园里满地的白色污染却见不到学生们弯腰捡拾;教室、宿舍的门窗、玻璃、桌椅板凳一次次的修缮却又一次次地再度“伤残”……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斗殴、滋事成为学生们的家常便饭;集体劳动、公益劳动,要不只有几个少得可怜的班干部参加,要不干脆就让家长代劳……
  2.消费观念方面
  近年来不少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欠着学费买电脑、吃着白菜穿名牌、勒着腰带打手机”,根本就没有理解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也没有认识到学校和社会对待自己的温情,没有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社会学校的期待,而只是无限地索取,而且认为这种索取理所当然。
  3.人际关系方面
  在人际关系上,很难做到与人为善,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当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不愿包容谅解他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
  很多学生谈起史地头头是道,考起数理化门门优秀,操作起电脑也是样样精通,但是却学不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宁愿花上整天整夜的时间在网络中,也不愿花一点的精力和时间去与同学、与老师交往;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盯着别人的一点小错误不放,也不愿反省自己究竟错在何处,甚至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当代青年学生也很难有感激之情。比如一则报道介绍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不懂得宽容与谅解、不懂得尊重与互爱,成为当代学生的普遍“特点”。
  4.对社会的态度方面
  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认为社会对待他们不公,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学校的伙食不好”、“学校的住宿条件差”、“学校的硬件软件都差”、“社会提供的学习(工作)机会太少”等是学生们常见的抱怨,他们在抱怨的时候根本没有客观比较的标准,对家长、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条件不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要求提出质疑和不满,但同时他们却忘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二、当代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现在的学生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被自己的父母、(外)祖父母宠着、疼着,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自己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连兄弟姐妹都没有,哪里还需要“孔融让梨”啊,他们不需要自己去争取什么,只要坐等,家人早就给布置好一切了。
  2.普遍关注个体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其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选拔人才却依然要靠高考、中考等手段,这些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选拔,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殊不知,正是从小以来的这些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代青年学生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没有了起码的做人的基本礼貌和礼仪,没有了甚至动物都具有的感恩意识。
  3.生活环境优越,缺乏苦难经历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个家庭中的孩子几乎没有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机会,没有吃过苦的孩子怎么能够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怎么能够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怎么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4.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成员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鼠目寸光、惟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些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感恩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其大意如下: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对娇生惯养长大的当代青年学生尤为重要。不会感恩或不愿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2.“爱己才能爱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助于当代青年学生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感恩教育对其他品德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们会自觉保护环境,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优美环境来之不易;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们会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们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们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很多……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学校品德教育中确实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
  
  四、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从小事做起
  当代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多问候父母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不忘记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
  2.组织青年学生多进行生存训练、艰苦训练
  可以适当缩短青年学生课堂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去生活、去劳动,让他们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3.老师家长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示范
  老师们在课堂上要做到认真授课、不抽烟、不随地吐痰、不接听电话,在课后也要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家长们也要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不能仅仅只爱孩子。
  4.开展针对性研究
  各级各类学校可适当组织思想品德课教师或对感恩教育感兴趣的教师成立课题组,对感恩教育进行专门研究。课题可以是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心行为养成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的品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
  [3] 感恩教育值得期待.http://news.qq.com/a/2005-03-21/000018.htm.
  [4] 如何教孩子学会感恩.http://news.qq.com/a/20050321/000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