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换个角度去看学生

作者:孙开飞




  白纸与黑点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曾讲了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安南的学生时代,一次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一张白纸,白纸上有一小黑点,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老师表情严肃,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摆在你们面前的一张白纸你们视而不见,而只注意那个小黑点呢?看待人和事可不能这样。”
  待人处世不能如此,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每个学生都如同一张白纸,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黑点”,对待他们不要一味盯着其“黑点”,看不到“白纸”,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扬其长处,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笔者曾见过这么一件小事。一个好动的小男孩问老师:“老师,我能当少先队员吗?”老师应声喝斥:“少先队员有像你这样的吗?今天中午你还与××争座位!”听罢此言,小男孩黯然无语。孩子是怀着一种期待而诚挚的心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被肯定的渴望。然而老师只见“黑点”却不见“白纸”,一叶障目式的回答瞬间便将孩子的自信击得粉碎,令人仿佛听到了孩子那颗晶莹剔透的心被“喳”的一声打碎。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否定呢?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学生的心头播撒激励,嫁接信心,呵护学生的自尊,给予学生嘉许和赞扬。他们总能看到“白纸”而非“小黑点”,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向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使孩子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为”。
  
  树干与树根
  
  一位农夫买了一棵大树,他将树干锯成各种规格的木料,准备盖房子用。他觉得树根没什么用处,就将其扔在一边当烧火柴。一位雕塑家看到这个树根,把它运回城里,精心雕琢出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作品展出后,轰动全城,并被一家宾馆高价购买。农夫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雕塑家:“那没用的树根到你的手里,怎么就变得这么珍贵呢?”雕塑家笑着回答:“这个树根,你从实用的角度看,它只能做烧火柴;但我从艺术的角度看,它的价值就大了,远远超过了树干。看的角度不同,其价值也就不一样。”
  好一个“看的角度不同,其价值也就不一样”,在根雕家眼里,每截树根都是幸运的,不曾被宣判“死刑”,打入“冷宫”;每截树根决无“它什么也不能做”的结论,只会坚信“它一定能做什么”。我们的学生可能就这么幸运了,他们有的学习差、不守纪律、不热爱集体,学校、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让他们混到毕业算了。”大多数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遇到这样的学生,同学讨厌,老师头痛,学校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堆看似无用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里都有可能变成一件绝世精品,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学生,难道不如树根?对于这样的学生,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换个角度,从心底里去关心、爱护他们,帮助、鼓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根雕家钟爱每一截树根,以“爱”为德,以“创造”为追求,对每截树根毫无嫌弃之心,而且视为至宝,爱如生命,甚至不惜重金罗致门下,留而刻之,因型而造,依其天性,顺其自然,以成精品。我们为人师者难道不应该像根雕家那样,热情地接纳每一截尚未成型甚至很不中看的“树根”,近之、爱之,唯有这样才能知根、知底,才能凝神构思,才能娴熟地操好智慧之刀,打造出各具神韵的“艺术精品”。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都可以发芽,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乱石与假山
  
  学校打算在教学楼侧面做一座假山,做假山的石头运来了,被横七竖八地堆在草坪上。这些石头,坑坑洼洼,斑斑驳驳,有棱无角,是砌墙没人要、筑路无人问的次品。园艺师来了,他并不忙着干活,而是饶有兴趣地欣赏这每块石头,这边看看,那边望望,或站立或下蹲或侧身,像欣赏着一件件古董似的。
  “就这些乱石头能堆成假山吗?”我疑惑地问。
  “乱石头?不错,是乱石头,却是我的宝贝。”园艺师笑着回答,“这些都是有缺点的乱石头,没形没状,被人嫌弃,其实它们都是有个性、有灵性的。只要换个角度,或者将它们的缺点稍加修饰,美就出现了!你们教师教育学生不也如此吗?”
  “修饰缺点”,我重复着这句话,没想到教育的真谛被园艺师诠释得如此精妙。作为教师的我感到羞愧,扪心自问,在应试教育还没有过时的今天,我以及我的同事们,有多少耐心去修饰引导孩子们的缺点,又有多少时间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呢?我们常常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凡是与学习无关的都视为“缺点”,用严格的制度来“严禁”、“不准”,直至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其实孩子们的那些“缺点”与“不足”,或许就是他们的个性与特长,作为老师,就是要换个角度,修饰、引导这些缺点,并将其发展成孩子的个性,这样美才会出现。
  几天后,一座美丽的假山竖立在教学楼侧面,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而我常常望着这座假山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