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照亮孩子阅读的天空

作者:赵 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无论是家长或者教师,都应成为孩子阅读旅途的点灯人,照亮孩子阅读的天空,和孩子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让他们在温暖而智慧的灯光中走近阅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孩子领进书的海洋中呢?
  
  一、 人有学步日,读有起步时
  
  1.大声朗读——让孩子掉入故事中
  梅子涵老师曾主张:做童年的朗读者。所谓童年的朗读者,就是采用最简单的手段,家长或老师担任朗读者,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这样的方式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因为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阅读障碍,理解和感悟也不到位,如果这时急于求成,让他们进行阅读,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困难,甚下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而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吸引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慢慢掉入故事中,可以帮助他们体会到很多。入耳入心,慢慢地,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
  2.图文并茂——让孩子走进书籍里
  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对提供给他的书刊要进行精心地挑选,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尽量提供一些印刷美观精致、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绘本小说等。富有童趣的形象、富有童真的情节会使得他们一见钟情,慢慢靠近。当课外读物的童真感染着他们,他们便会被童话故事所吸引,阅读的劲头也就来了。《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绘本,《奇妙的水族朋友》等画册,都是我儿子小时的最爱。
  
  二、 自由行走在阅读的旅途中
  
  在有心的引导中,孩子慢慢地起步,渐渐地走进书籍,踏上了奇妙的阅读之旅。“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在阅读的旅途中,如果我们过多地干涉,过多地设计,孩子会失去前行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观察,适时引导,给孩子更多选择的空间,让孩子自由行走在阅读的旅途中。
  1.私人阅读观——不妨“放”一些
  阅读是一件极为私人化的事情。不同的读者心中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是因为文字共鸣体的不同。尊重学生阅读个体的差异性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但是现实中真正落实了尊重的行为了吗?
  私人阅读,不妨“放”一些。阅读有时需要放羊式管理。我们不必把学生的每次阅读行为都牢牢掌控。我们要做的只是找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地,在羊儿吃草的时候,枕着手臂看看蓝天,偶尔不忘甩一下响鞭,警醒一下徘徊在远处的狼群。因为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简单阅读观——不妨“便”一些
  阅读就是读书,因为好玩,因为有趣,因为没有压力,因为没有功课,因为没有催逼。而我们的阅读期待里往往会不自觉地带着一些功利目的。比如期待学生通过阅读,能得到写的启迪,能够在短期内就提高作文水平。或者,希望学生从书中得到圣人训,一化顽劣之念,诚心向善。这是多么伟大而不切实的梦想!我曾经每向孩子推荐一篇好文章,总不会忘记让他们摘录优美句段,或是边读边写下阅读感受。儿子经常抗议:这样的阅读是不痛快的,是支离破碎的,是品尝不到阅读的快乐的,是无法沉浸到文字中间去的。真的,孩子的阅读,就应该“便”一些,就如家常便饭,虽不如山珍海味珍贵,但确是简单的、营养的、轻松的、自由的。简单阅读的滋味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体悟,在于寻常时段里的回味。在不同的文本中,在大量的阅读后,有不经意地比较,有不经意地思索,有不经意地重读,那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天然的书香,谁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同样的,谁知道学生会对怎么样的文字感兴趣?
  3.轻松阅读观——不妨“活”一些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的去管他,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我们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阅读是快乐的事,可坐、可立、可躺、可卧,可以倚窗,可以傍柱,可以挑灯夜读。如此,书香才更轻盈,阅读才更轻松。
  
  三、 快乐分享旅程风光
  
  在阅读的旅程中,风光无限。如果我们能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孩子将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与同伴分享,那么一个人的收获便成了大家的收获。
  1.侧耳聆听——在分享中增强阅读的兴趣
  梅子涵老师还建议我们:做童年的聆听者。所谓做童年的聆听者,可以理解为倾听,听孩子们的朗读。当孩子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具备表情达意的朗读水平后,倾听他们的朗读无疑是一种享受,而孩子们在朗读中也会发现阅读的快乐。聆听不仅仅是指听孩子们读,还可以注意听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这样的故事让他们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呢?这样的故事让他们产生了怎样丰富的联想呢?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围绕着故事尽情表达,在讨论交流中把他们的认识引到更深远的地方。
  同时,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既有全班交流,也有分组交流。让学生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交流活动可以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使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试想,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一定会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
  2.亲子阅读——在分享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进孩子,走进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我们可以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的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师生共读——在分享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少的。我们要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可以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师生共读,可以使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周围,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就是我们的学习伙伴,和我们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无意间加深了师生亲密度。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我们都是点灯人》一书中说到,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我们把一本本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就能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