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活用
作者:张和掌
一、 活化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虽然现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主要精神,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但教材作为“文本”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甚至有些信息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认识心理学和构建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活化教材。
1.教材知识动态化。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以找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为出发点,把教材中的树叶、蝴蝶、飞机……设计成一个“数学王国里召开一次盛会”的动画片,整个画面不但物体本身是对称的,呈现形式也是对称的,学生兴趣高涨,急切的想知道:它们为什么是同一个家族?学生对一个概念的建立往往是在对比中完成的,如果采用唯一的对称素材作为观察材料,不利于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当学生完成对对称现象的认识以后,可以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图片,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教材知识现实化。指的是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精心设计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情景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地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和找钱的游戏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活化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更不是把教材随便扔掉。而是在教师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二、 活用生活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人身资源。师生是数学教学中活生生的互动主体,教师的形象,学生的风采和言行有时可以被转变成教学资源,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从而创造契机,突出教学亮点。如教学《位置》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每人身上的器官,说说上下位置关系。这一活动不用准备任何学具,简单易行,而且人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兴趣盎然。
2.环境资源。指的是把生活中的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如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可先用数码摄像机摄制校园内外常见的实例,投影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形象直观的实物建模切入成几何图形。由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抽象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体验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
三、 活现差异资源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能消除的。传统教学惧怕差异,消灭差异;现代教学则越来越正视差异,利用差异,视差异为资源,新课程更是鼓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正因为有差异存在,课堂学习才呈现出多样化面貌,正因为有差异存在,学生交流与互动才体现得生动,才会倍受启发与影响。
1.起点差异资源。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大千世界种种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学生的认识领域,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组成部分。虽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还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起点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如在一年级的《统计》课上,上课伊始,教师先介绍摸球游戏的规则,学生分小组活动,边摸球边记录。然后组织大家交流各自记录的方法:
生1:我是看到几号球,就写几。4、1、1、2、3、4、2、1、2、3……
生2:我先画4个圆分别代表1号、2号、 3号、4号球,摸到几号球就在圆下写几。
生3:我与他不同,是先写1、2、3、4表示4种球,然后在下面画加圆圈。
… …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对比交流:
师:请把其他同学的做法与自己的方法比一比,说说你的想法。
生4:我觉得他们记录得都很好。
生5:我不同意,第一种没有分一分,看上去不清楚,第2种与第3种记录比较好。
生6:我也觉得第2种与第3种方法好,看上去很清楚,一下子就能看圆有多少个。
生7:我认为第3种方法最好,看清几号球,就直接画圆圈了,很简便。
师:这是个好办法,用比较简单的符号来纪录,可以看得清楚。
……
2.智能差异资源。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能力倾向。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能强项,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学中,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把学生分成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若干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内成员的智能强项。如在《图形的认识》一课中,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来拼图案,更需要对各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设计剪、画、贴,以及“图案”介绍的最佳人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强项,才能确保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他们不再因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感到羞愧难当,而是为自己因超越他人的才能为小组争光而感到自信和骄傲。
四、 活捉过程资源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其间表现出来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对于这类随机事件,教师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面对,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横生枝节”,还是“逆行倒施”只要教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就能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1.意外资源。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就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敢于放手,敢于直面意料之外的情形,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让这些生成的资源成为一种“催化剂”。如在教“可能性”时,一位教师设计了“摸彩球”的活动。盒里放进4个白球,2个黄球,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摸球,其余学生记录,这位学生摸了6次,结果依次摸出2个白球、1个黄球,又2个白球、1个黄球。这样有规律地出现,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是有规律的?教师就问:如果继续摸,你们认为结果会有怎么样?这时学生像炸开了锅,大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会有规律,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一定是有规律的,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规律的。然后动员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学生们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使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2.“错误”资源。课堂中,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言行,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往往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教师急切地说:“谁能帮帮他?”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这位学生马上回到“轨道”上来。另一种是教师发现这些不满意的举动后,就草草收场,从而丢失了课堂中的许多亮点。其实,只要经过巧妙处理,“错误”也可以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成为一种难得的资源。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老师让学生们做起了游戏:老师报到哪个方向,学生就赶紧指向哪个方向,看谁反应快。看来这个游戏并不难,学生动作整齐划一。可是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有时还调皮地反其而行之,比如老师说“左”,他偏指“右”。老师问他:“你是怎么了?”没想到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老师心理一动:是啊,既然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位置关系,反过来做游戏岂不是更有挑战性?于是老师马上做出决定:“行,就按你说的办!”接下来,孩子们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课堂到了最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个片断可以让我们看到: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的真实暴露。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正确而敏锐的数学方向感,不仅能马上辨认出学生有创意又正确的想法,还要及时地从学生的错误里分析学生的思路,并找到适当的指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