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长城》教学设计

作者:廖纪元




  一、 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整篇课文图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设计理念
  
  1.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3.通过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难点:体会作者在联想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引入,感受长城
  (1)课件展示:(长城相关画面)
  (2)语言激情:(课件展示下列文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浏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浏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3)畅谈感受:让学生谈看后、听后的感受。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环节中,以雄伟壮观的长城画面和两位名人的题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惊叹之情,课伊始便有了温度。〕
  2.初读课文,认识长城
  (1)通读全文。
  ①检查预习情况。
  ②完成字词教学。
  ③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长城哪些方面带给了你特别的感受?
  (2)交流心得。
  (3)归纳要点:气魄雄伟高大坚固智慧结晶
  〔在初读中落实字词教学,在字词教学中落实初读。通过通读将课文读通,最后浓缩为三个重点词,为后面的研读作好了准备。〕
  3.研读探究,品味长城
  (1)感悟长城的外形美。
  ①自由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②读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重点探究:
  a.“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长城与长龙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可引导学生从外形、时间、气魄、数量、气质等方面进行探究)
  b.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垛子等,了解长城的结构,从作用和结构上探究长城的高大坚固。
  〔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善于抓住学生交流中的重点顺学而导,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感受长城的外形美,自然地由“形”入“神”。〕
  (2)感悟长城的精神美。
  ①出示句子,初读明意。(第三自然段第1句话)
  ②扮演角色,展开想象。
  a.假如你是游客,“站”在长城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假如你是游客,“踏”着脚下的方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假如你是游客,“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仿佛看到什么?
  ③炼语小结,朗读促情。
  在学生交流每一个部分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小结,并引导朗读这小节最后一句话(课件展示最后一句话)。
  ④品味“才”字,深化主旨。
  a.“才”字说明了什么?
  b.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不容易?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c.激情朗读这句话。
  〔文章不是无情物,扣住关键句、重点字词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活化为动态的场面,对长城的咏叹在心中澎湃,适时的朗读让燃烧的激情得以喷发,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激情共舞。〕
  4.拓展文本,升华长城
  (1)无数中外游客浏览了长城,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完成练习:_________________登上了长城,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推荐课外阅读《万里长城》。
  〔拓展紧扣文本,通过练习的形式深化文本,课内课外恰当结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场。〕
  5.首尾照应,铭记长城
  (1)回顾:伊丽莎白和克林顿的题词。
  (2)题词: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题词?
  (3)背诵: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物质的东西容易消逝,精神的东西将永驻心间。学生的一句句题词便是对长城精神的浓缩,更是在把“长城”深深地铭刻心中,此时背诵课文水到渠成。同时,回顾伊丽莎白和克林顿的题词,既为学生的题词起了示范,又使课堂首尾照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