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数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

作者:李忠衡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呢?
  
  一、 追问探路,探寻学生的真实思维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于执教者不同,教学效果可能截然不同,这除了与学生的基础、智力等因素有关,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工处理信息和应变调控能力关系更大。当学生解答题目出现错误时,当学生出现认知困难时,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时,教师要能及时地洞察,以巧妙的追问探寻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灵活地进行教学。
  片段一:《分数除以分数》教学片段
  生6:如果被除数的分子(分母)正好是除数分子(分母)的倍数时,用生2的方法解答比较简便。
  生7:当被除数的分子(分母)不是除数分子(分母)的倍数时,就不宜用生2的方法解答,而生3的解法适合任何一道题。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猜想出三种计算方法后,教师没有立刻否定其中的错误方法,而是巧妙追问:可以想办法证明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吗?通过具有开放性的追问,生成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通过证明,得到后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结论后,教师又一次追问: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两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两次追问,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还渗透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思想。
  
  二、 追问激疑,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氛围。高明的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
  片段2:《认识比例》教学片段
  教学了比例的意义后,我让学生运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做课本上的一道练习:
  (1)5∶4 (2)20∶1 (3)1∶20(4)5∶1
  “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停了停,接着说,“不过,要计算5个比的比值,是不是麻烦了一些?你有更简洁的方法吗?”
  学生们露出了不解的神色,教室里静了下来。
   “如果再增加一个比,比如增加0.3∶6,至少要计算几个比的比值才能作出判断呢?”我再一次追问。
  ……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说出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判断时,教师巧妙追问:“要计算5个比的比值,是不是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们通过相互启发,得出越来越简便的判断方法;教师没有就此而止,又作进一步追问:“如果增加0.3∶6,至少要计算几个比的比值才能作出判断呢?”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 追问明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虽说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但诸如“满堂问”的变相灌输的教学方式还是司空见惯的。有时看上去课堂上问与答的形式很热闹,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思考价值并不大,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兴趣无法激起,思维难以深刻。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价值。一个有价值的追问,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片段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出计算的过程吗?
  
  四、 追问辨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将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适当地“扮演”“未知”,从反面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角色释疑解惑,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尽情表现。
  片段4:《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引出倒数的意义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倒数的例子。
  生1:不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互为倒数的一定是两个数。
  生2:是的,我也赞成他的看法,一个数不存在倒数的关系。
  生3:互为的意思是相互,就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倍数和约数的关系一样,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倍数,某一个数是约数。
  生4:必须说谁是谁的倒数。
  生5:(非常激动地)不对,两个数互为倒数,只说明它们的乘积是1,它们并不相等。
  真理越辩越明。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大智若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倒数的相互性及倒数的表示方法,变换形式进行追问,故意抖出错误的“包袱”,让学生争论、改错,学生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五、 追问延伸,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时,当学生对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模糊时,教师不妨运用追问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建构立体的知识网络。
  教学片段:《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道关于圆的周长的综合练习题:
  已知直径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甲、乙两人分别从A点出发,分别沿外边的大半圆和里面的两个小半圆跑到B地,谁先到达终点?
  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
  甲:3.14×(6+4)÷2=3.14×5=15.7(厘米)
  乙:3.14×6÷2+3.14×4÷2=9.42+6.28=15.7(厘米)
  结论: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追问:列出两个算式后,你能不计算,就可以判断结果相等吗?
  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得:
  3.14×(6+4)÷2=3.14×6÷2+3.14×4÷2
  师:如果图中没有标出数据,你能作出判断吗?
  生:设两个小半圆的直径分别是a与b,则甲走的路程是3.14(a+b)÷2,乙走的路程为3.14a÷2+3.14b÷2。运用乘法分配律两样可得:3.14(a+b)÷2=3.14a÷2+3.14b÷2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本来学生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教师通过两次追问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第一次追问,沟通了圆的周长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同时使计算过程变得简便;第二次追问沟通了周长计算与字母表示数的联系,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当然,追问不是漫无目的的寻问,它应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追问不是毫无感情的质问,它应以促进学生发展、呵护学生自尊为前提;追问不是喋喋不休的盘问,它应集中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智力思维活动;追问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师的技巧运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