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教育 要给人以超越精神

作者:程 然




  教育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教育的目的也许因时代或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有一个基本规律,即教育的目的越是狭隘,则越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而健康的成长,也就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存在着目的狭隘、目光短浅这样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眼下教育、医疗和住房已经成了国民关注最多、批评最烈的三大问题,而教育之所以为人所诟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的形象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过去,学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乱收费、高收费的出现,学校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了金钱第一、惟利是图的场所。这样,在老百姓看来,办学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而是为了从人们的口袋里掏钱。所以,尽管现在有不少学校砌了高楼大厦,但是学校的形象没有变得高大,反而变得低矮了。二是教师的素质正受到多方面的质疑。教师曾得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赞誉,但是近年来,由于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下降,出现了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并且产生诸多不良后果的现象。更因为一些教师在校不认真教学,却热衷于私下办各种补习班,以捞取钱财,而被老百姓骂作“眼镜蛇”。三是教育方法越来越让人担忧。现在的学校很少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了,幼儿园一毕业,目标就是重点小学,然后是重点中学,然后是名牌大学,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一个“钱”字,上了名牌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工作,就能赚大钱。而学校用题海战术和不断的考试去折磨学生,直接的目的是把学生往重点中学、名牌大学送,间接目的就是让学生今后能赚大钱(不管事实上能不能做到)。难怪有调查显示,在小学生中,很多人未来的理想就是做董事长、总经理。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者,还是学校的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目前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倾向,即一切都围绕着“钱”字转,这种急功近利,甚至是见利忘义的教育,其后果就是培养一批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教育如果让它延续下去,与教育的崇高目的相违背,不能培养出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具有超越精神的人。
  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教育自古就有着教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优良传统。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虽然也说过“学也,禄在其中矣”,但是“禄”从来没有成为孔子培养学生的第一和最终的目的,孔子也从来没有要求学生为了追求富贵名利而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孔子本身就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中有属于“卞之野人”的子路,有穷得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无论学生是贫是富,孔子一律平等地进行教育。一个老师如果不追名逐利,他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是名利之徒,至少名利之心非常淡薄。所以,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回,因为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不追名逐利,那么孔子言传身教,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仁,“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义不为,无勇也”;礼,“礼之用,和为贵”,“恭敬于礼,远耻辱也”;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而不立”。可见,孔子给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要有高尚的品德、仁爱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也难怪孔子的学生曾子深有体会地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教育应该能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对人类、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勇敢地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为此而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追求崇高、超越小我的境界,正是中国古代教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从现实的角度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超越是抑制人的私欲膨胀的一剂良药,是使人活得有意义有尊严的精神支柱。学校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当前社会流行的各种不良风气,如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总是会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只要看一看最近几年来,不少青少年学生一手造成的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恶性案件,就可以知道当代教育的失败和悲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无疑要勇敢地担当起净化人的灵魂、铸造人的品格的重大而神圣的使命。西方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有失师道尊严。只有当教师的眼睛是清澈的,教师的灵魂是明净的,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抬起头,去辨别方向,不致于使人生的航船触礁沉没,才能使学生从分数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让心灵在真善美的花园中自由飞翔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