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校长要学会“辨音”

作者:严卫林




  在教师群体中肯定会夹杂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作为校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敏锐的眼光识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感情因素所左右。
  
  一、 高音未必“真豪杰”
  
  华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因为家属的原因去年刚调入一所新的学校。到新校后校长问他除了会教数学外还擅长教什么?是否可以考虑改行教语文?因为该校正缺少一位语文教师。从未教过语文的他竟然在校长面前一拍胸脯说:“语文是我的特长,在大学时我曾多次参加过通讯写作比赛和朗诵比赛,还获过奖,也曾多次在校报上发表文章,是学校有名的笔杆子。”并表示改教语文后一定会好好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语文课上出特色和品位,决不会辜负校长的期望。临走时还向校长夸下海口,愿意帮助学校组建作文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争取让学生的作文走出学校,走向报纸杂志。校长如获至宝,还在学期初的教职工大会上对华老师浓妆重墨地表扬了一番,把振兴学校语文教学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华老师身上。
  可第一次考试的成绩着实让人吓了一跳,他任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包揽了年级倒数第一、第二,而且差距悬殊。平时很少能看到他静静地在办公室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至于组织学生开办作文兴趣小组的事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没事时他宁愿逛逛办公室,与教师聊聊天,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在校长面前他还是高调表态,让校长放心,只是目前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学科的教学,今后一定会赶上并超过其他班级。大话连篇,滔滔不绝,可结果还是一次次地让领导大失所望。
  在每所学校都会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十分“健谈”,“说得比唱得好听”,往往嘴上说一套,做得却是另外一套。在领导面前夸夸其谈,调子很高,显出自己很有能耐和本领的样子,可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要稍有一点小成绩就会到领导面前邀功。校长要慧眼识英才,谨防被这种教师的花言巧语、头头是道所迷惑,信以为真并加以重用,结果却让人失望,使工作陷入被动。
  
  二、 低音未必“无情物”
  
  与华老师的风格不同,小赵是一位新教师,学校安排他教授两个班的英语,同时兼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量十分繁重,加上自己是新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常规还不熟悉,整天马不停蹄,忙上忙下。同办公室的教师看他整天疲于奔命,非常吃力的样子,劝他向校长诉诉苦,能不能减轻点工作量。但小赵并没有去找领导推脱任务,而是竭尽全力地工作着。白天他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差工作,晚上还要备课到深夜。对于领导布置的工作不管任务多重,困难多大,他总是默默无闻,保质保量地做好,绝不让领导操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良好的成绩,小赵在第一次考试中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成绩面前小赵总是态度谦虚,语气平和,毫不沾沾自喜,更不喜欢自吹自擂,虚张声势。
  对于这类不喜欢张扬作势,看上去低调却实干的教师,校长不要把他们看得可有可无,甚至冷落在一旁,相反要加以重用和推崇,鼓励其他教师学习他们埋头苦干的精神。这类实干型的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校长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并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杂音未必“唱反调”
  
  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在谈到“中层干部任免制度”的改革时,一位教师突然“杀”了出来,说学校领导缺乏民主做法,任人唯亲,有失公允。对于这位教师的“开炮”行为校长始料未及,觉得是严重的“造反行为”。于是大发雷霆,痛骂教师大逆不道,并宣布扣除当月常规奖,一时间学校人人自危,鸦雀无声,不再有教师敢“顶风违纪”。
  表面上看“杂音”是教师对校长权威的挑战,是不尊重校长,不服从学校管理的表现,是和校长“唱反调”。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使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动摇,有的校长往往会“上纲上线”,以“阶级斗争”的态度对待有“杂音”的教师,企图通过“强权政治”扼杀教师“异样”的声音,使教师乖乖就范,不折不扣地听从校长的指挥,使学校平安无事。
  事实上,“杂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杂音”。有“杂音”反映了校长有民主治校的意识和宽大的胸襟,能听得进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毕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没有了任何“杂音”,没有了任何异议,一切制度、措施、规则都无条件地执行,“校长说对,错也对;校长说错,对也错”,那么教师必然只有奴性而没有创新,学校必定没有生机和活力,死水一潭。作为校长要以平常心对待教师的“杂音”,虚心听取、认真分析、细细品味,不以势压人,不给职工戴“帽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长惟有允许和鼓励教师讲真话,才能更多地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才有所长。校长的眼光不一定长远,教师的眼光不一定短浅,校长心平气和地听听教师的“杂音”,对学校各项制度的改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