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常规管理中的几个“不等于”

作者:黄美蓉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它是将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基本做法制度化、明确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当前,一些学校常规管理的异化现象较为严重。学校实行的“规范化管理”把充满个性的教师群体看成了“物”,一味强调制度制约,忽视了人本因素,下面笔者就当前常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 常规检测不等于精确测量
  
  目前许多学校的常规管理是通过建立量化考核机制来操作的,当学校把常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条目、冷漠的标尺、清晰的数量时,当学校用这些“条目、标尺、数量”作标准去测量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时,人们不禁要对这种精确测量提出三个问题:1.“尺子”本身是否精确?即常规条例规定是否科学、合理?2.是否能准确地读出“刻度”?即检评者对常规条文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对教学工作的鉴别力如何?3.“尺子”是不是万能的?笔者认为,尺子容易“测”出浅层的、显性的指标,涉及深层的、实质性的、过程性的、内隐性的、生命性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态度体验等,根本就无从“测”起。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量化要求,努力使测评方式多样化、立体化、科学化。此外,还应与教师时刻保持通畅的真诚的沟通渠道,逐步构建以诊断问题为基点、以指导教学为手段、以激励教师为目标的常规管理体系。
  
  二、 常规要求不等于严厉束缚
  
  在常规管理中强调量化要求,用教案量、作业量、听课量、考试次数、家访次数、谈心次数评估教师,并与教师的评聘直接挂钩;同时常规要求也重视统一性,要求教师要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纸张甚至统一用手写方式书写教案,规定了教师统一的教研阅读量和阅读书目,明确了统一的作业批改方式,凡此种种,不少教师被迫搞“形式工程”、“面子工程”,既费时又费力,导致其中一部分教师对常规要求深恶痛绝,视之为洪水猛兽、镣铐刑具。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理性地加以认识:现行的常规体系固然有强调共性、不顾个性的欠合理之处,需要改善或更新,但大多数常规要求还是较为合理的和基本的。这些合理的规定对于规范教师(尤其是刚入伍的年轻教师)的职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教师提高工作效能的“拐杖”而非“棍棒”。对此,学校领导应让合理的常规约束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律”的作用,让教师做管理和评价的主体,而不是靶子。另一方面领导也应深刻认识到机械的、死板的、不合理的、缺乏人情味的常规只会给教师带来压抑感、沉重感和反感,时常反思常规要求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对常规要求进行修改或更新,使之逐步趋于科学化、人本化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 常规检查不等于寻找问题
  
  常规管理中的常规检查常常有找碴挑刺的嫌疑,因为基于理性的常规检查行为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肯定成绩;2.指明不足;3.促进提高。过去,我们在进行常规检查时,往往只停留在肯定成绩和发现问题层面,忽略了反馈指导层面。个别领导仅仅习惯于挑教师工作的“刺”,有的甚至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惯有的“缺陷思维”来审视教师的常规工作,将存在的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并与评优、评先、晋级、续聘等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片面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导致常规检查人为地异化为挑刺找碴。这类被异化了的检查操作,忽略了常规检查最重要的功能:教育与促进,即务实地帮助受检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常规工作水平。笔者以为,领导必须摒弃基于“不信任”的常规管理思维方式,确立基于相互信任的,促进教师主动、生动、和谐、个性化、可持续成长发展的常规管理思维方式——相信每位教师都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真诚地成为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促进者、援助者、引导者、同行者——不仅善于发现教师的工作缺陷,更要善于就帮助教师弥补工作缺陷做出善意的富有建设性的努力。
  
  四、 常规务实不等于材料如山
  
  “量”与“质”是考量事物的两个方面,由于“量”的客观性与显性,它如一根指挥棒,把管理者引向了一个以完成“量”为目的的工作境况。毫无疑问,“常规扎实”属于“质”的范畴,应当由“质”的指标来体现与决定。首先,“材料量多”与“材料质优”并无必然的联系。因为,材料多很可能意味着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工作负担重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重;材料多也很可能意味着重复的多、无价值的多、质量低劣的多;材料多还很可能意味着许多材料是教师加班加点超负荷完成的应付性的产品,在完成的过程中,很可能教师追求的仅仅是“量”,是尽早完成任务,而不是“质”。其次,“材料优质”与“常规扎实”也并非完全是一回事。毋庸讳言,很多材料及很多材料上的数据完全可以凭空捏造,显然,如此“优质”的材料当然不属于“常规扎实”的范畴,甚至与“常规扎实”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当管理部门拿出堆积如山的一堆堆文字材料时,我们不必抱着过多的崇敬与迷信。因为大量的材料并不能与扎实的常规管理划等号。
  
  五、 常规管理不等于墨守成规
  
  传统的常规管理认为,把师生的所有行为都规范到预定的“框框”中,让教师依照常规要求通盘照做、按部就班是常规管理的最大成功,是常规扎实的极致体现。这是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滞后的思维方式——它追求的是让教师“听话”、“顺从”,培养出来的教师只是教书匠。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就艺术创作而言,依葫芦画瓢,不管技艺如何精湛,充其量不过是赝品、中等品,而非上品。常规亦然,只有适度超越,常中求变,变中求新,才能实现常“规”常新。
  综上所述,常规管理要做到“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注”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工作体验和成长愿望,给予教师更多认可的机会,为每位教师的发展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常规管理成为“人本”的而非“机械的”、“智慧的”而非“平庸的”、“令人自豪的”而非“万般无奈的”、“令人振奋的”而非“令人沮丧的”、“充满愉悦的”而非“充满痛感”的事业。